阅读达人刘凯宁:以书为友 与书同行 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济宁晚报 2019-04-24 16:36 大字

本报记者 刘帝恩董绍进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话用在仙营街道南岱村居民刘凯宁身上可谓十分贴切。平日里爱读书的刘凯宁,是济宁市书法协会的会员,一手隶书写得颇有筋骨和神形。刘凯宁说,书法技艺的精进,离不开平日里爱看书的生活习惯,看“万卷书”胜过行“万里路”,在书中,他走进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奇幻世界。

走进刘凯宁家中,《红楼梦》、《喻世明言》、《白鹿原》、《青春万岁》……有古代有现代,有名著有杂谈,甚至连《雅舍谈吃》等生活气息极为浓厚的书都能在他的书架上找到。“前段时间有一个捐赠活动,我和两个朋友,三个人捐了有上千本。”刘凯宁说,这只是藏书一隅,太多的藏书和杂志都因为放不下丢掉或捐走了。

今年48岁的刘凯宁出身书香门第,爷爷和父亲虽然都是南岱村的普通居民,但都爱看书,耳濡目染当中,刘凯宁逐渐培养出对书本的浓厚兴趣。“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并不是所有的书想看都能看到,有时候拿到一本书,就十分珍惜。”刘凯宁告诉记者,像《林海雪原》等经典名著,往往是一家老小一起看,因为看完还要归还,假期也舍不得出门,一定要看到心满意足才行。

《当代》、《收获》、《十月》等文学期刊,刘凯宁从80年代就开始订阅,见证了一大批现代作家的成长。月刊看完规整好,凑齐一年再进行装订成册保存,很多人都说刘凯宁有心。“当时看《第二次握手》,可以说是心潮澎湃,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刘凯宁说,许多当年的佳作后来被搬上荧屏,被翻拍成电视剧、电影,尽管演员演技不错,但都没有看书得来的体会深刻。

一些让人能进行反思的书,如《狂人日记》、《传习录》等,刘凯宁初读时往往觉得似懂非懂,通过再三阅读,便能在常温常新中感悟揣摩作者想表达的意境和哲学内涵。而对于最爱的《围城》,刘凯宁更是隔三岔五地翻阅。“1992年大概是初读钱钟书,那时候真是爱不释手,书都翻烂了,我很欣赏钱钟书先生豁达的态度。”通过读书,刘凯宁收获了快乐,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思想境界。

爱看书,看好书,俨然是刘凯宁的一种生活习惯。过去数十年间,济宁城区各大书店里总能有刘凯宁驻足的身影。“有时候和老婆一起去逛街,她去买菜,我就去商场里的书店待上一会儿,时间不一定长,看的东西不一定多,但是这种感觉让人很放松。”在网络飞速发展,很多人生活“离不开”手机的当下,刘凯宁依然难得可贵地保持着爱看书的习惯,这让记者觉得不可思议又倍感佩服。“小时候没有网络,没有电视,我们不一样很开心吗?”有了书本,刘凯宁就有了认识世界的“万花筒”,透过书本,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人物,一张张绚丽多彩的画面,便次第呈现在刘凯宁的眼前了。

新闻推荐

济宁市电化教育馆 开展“千人听课”活动

本报济宁讯(记者周慧迪通讯员邓旭)为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水平,近日,济宁市电化教育...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