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笔写意绘就济宁地域文化独特风采 访济宁市孔孟书画院副院长、济宁文化名家王德亮
图文本报记者满广宇
中国画以精神为本,气韵就是在讲精神;对作品和对社会的认识,就是借物咏志成为心灵的一种情感宣泄,这种境界在王德亮的绘画中随处可见。他的花鸟画以工笔、写意两种风格展现艺术风貌,曾数十次参加全国性的美术作品大展,并多次获奖。
王德亮生于鸢都潍坊,工作在儒乡济宁。他以一名文艺志愿者的身份,走进军营、工厂、学校、边远乡村。作为学院派画家,王德亮扎实的画理功底和对传统绘画技巧的精准把握,使作品达到了“象形与会意、古澹与清逸、传统与突围”的辩证统一,创造出在艺术语言上“不悖于前人”,又“借古开今”的个性风格,呈现出“三美之美”。
“象形与会意”——神韵之美。“以形写神”“迁想妙得”,是中国画美学的中心内容。王德亮无疑是成功的,他谨守院体花鸟画对形似和法度的严苛,以精细入微的表述展现自然之美,尤其工笔花鸟致广大尽精微,一树之枝、一花之瓣、一草之叶、一鸟之羽乃至一虫之须,都刻画得“精致工巧”,达到了“花欲言、鸟欲语”“风来摇影、雨霓增姿”的艺术效果。
“古澹与清逸”——气韵之美。王德亮骨法用笔,取法乎上,严谨缜密,点厾得体;墨法、色法适意平和,线条简洁明快,落笔成形,充满自信。作品皆清香怡人,脱凡去媚,非屏息静气不得观之。
“传统与突围”——墨韵之美。王德亮的绘画师古而不泥古,学古人兼重变化,在传承中有创新。面对永恒的花鸟画主题,是循旧径登堂入室,还是辟蹊径登高望远,王德亮在传统形式向现代形式衍变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以儒雅为内涵,以人文为主体,以清供为表现手法,颇具时代特征又个性鲜明的艺术风格。
王德亮早期作品先后入选全国众多画展,2003年后,在安徽、江苏、北京、山东等地举办个展3次、联展3次、系列展8次。在“第十届艺术节·全国优秀美术作品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暨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中,分别获得1银、3铜、6优秀的优异成绩,实现了济宁市在全国历届艺术节评选中美术作品零的突破。
王德亮从事专业美术创作近20年,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二级美术师,济宁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济宁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济宁市孔孟书画院副院长,济宁市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政协委员。作品入展国家民委、文化部、团中央、中国美协举办的各类国家级展览20余次,6次获奖。获山东省文化厅“五一文化奖”一等奖,作品被中国美协、中央电视台、全国政协收藏。
对于今后的规划,王德亮说,主要围绕济宁厚重的碑帖文化,紧扣汉碑汉拓、儒学经典、运河风情等文化符号,以国画艺术创作的形式进行融合表现,形成具有碑帖文化特色的美术主题作品。通过碑帖文化与国画艺术的完美融合,以一种全新的视觉和艺术形式,赋予尘封的碑帖文化生机和活力,彰显孔孟之乡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起到宣传推介济宁、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之功效。
新闻推荐
李女士2008年为孩子投保了鸿利两全分红型保险,是平安人寿的老客户了。2014年3月,李女士发现儿子走路有点不自然,在市第一人...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