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难求”的养老新乐园

济南日报 2018-12-21 10:19 大字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唐朝诗人李商隐脍炙人口的名句,道出了人们对晚景的留恋。沐浴改革开放的春风,1989年成立的济宁老年大学,开启了济宁人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场所,现已成为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安度晚年的家园。2018年12月14日,济宁老年大学副校长李宁,向《文化周末》记者讲述老年大学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靓丽变身。

老年大学是改革开放的时代产物,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改革开放初期,中央作出《关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决定》,一大批老干部相继退出了工作一线。这些老同志虽然不在其位了,但继续学习、奉献社会的愿望强烈。在这种形势下,各级党委政府相继创办成立老年大学。

1988年10月,中共济宁市委下发《关于建立济宁老年大学的通知》,决定成立济宁老年大学。1989年1月,市委又下发《关于老年大学管理委员会组成人员的通知》,决定成立济宁老年大学管理委员会,聘请三位懂教育的离休干部担任顾问,加强对老年大学的领导。同年3月16日,市委在济宁市老年人体育协会四楼举行“济宁老年大学成立暨首届学员开学典礼”,53名离退休老干部兴高采烈地走进校园,揭开了济宁老年大学办学发展的序幕。

建校之初,学校办学地点在市老年人活动中心,只有一间教室。1995年底,学校搬迁至市老干部活动中心,教室增至3间。2016年,老年大学有了新的校区,占地41.74亩,建筑面积1.3万余平方米,综合楼、文体楼、训练馆、报告厅、操场,可满足1万人以上学习活动需求。

办学初期,老年大学学员以离退休干部为主,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步向全社会老年人开放,学员数量逐年增加,出现了“一座难求”的局面。办学当年,只开设一个综合班,学员是来自市委、市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离退休干部,平均年龄65岁。1990年3月,第二届学员开学,又有106名老干部戴上了济宁老年大学的校徽。在此后岁月里,越来越多的离退休老同志跨进了老年大学的校门。

老年大学坚持 “学、乐、为、健”并重的原则,开设了适应社会需要,适合老年人特点的课程。根据老同志的文化程度、社会职业、身体状况、兴趣爱好等,逐步开设了老年卫生保健、老年心理学、营养学、烹饪、花卉、历史、家政、书法、绘画、音乐、舞蹈、摄影、电脑、京剧以及古典文学、时事政治等专业课程,做到了知识性、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有机的统一,基本上是老同志需要什么,想学什么,就安排什么,使他们学其所需,学其所爱,学有所得,学得愉快。学校还积极扩展第二课堂和第三课堂,鼓励学员深入社区、学校、敬老院、军营等,开展公益活动,服务社会发展。截至2018年初,济宁老年大学办学规模已发展到183个专业班,在校学员达4600余人次。现在2019年的报名已经开始,开设了200余个专业班,预计有五六千人的在校学员。

济宁老年大学是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诞生,在党委政府及全社会的关心支持下成长,在不断提高办学水平的基础上壮大发展的。建校30多年来,始终坚持政治立校,遵循“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丰富生活,促进健康,服务社会”的办学宗旨,秉持“学养相宜,康乐有为”办学理念,发扬“团结,勤奋,求实,创新,奉献”的校风,开拓进取,创新发展,学校先后获得“全省老年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全省老干部党校工作先进集体”“省级老年大学先进示范校”“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为全市的老年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现已发展成为全市文化养老的主阵地,老年人的新乐园。就像济宁老年大学之歌《眷恋》中唱到的那样,永远走在青春的路上……

新闻推荐

济宁市政府法制办 稳步推进地方立法工作

济宁市获准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按照依法立法、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总体要求,坚持从市情和实际出发,突出城乡建设与管理、环...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