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记者化身“小鲁班” 走进非遗文化 体验木匠精神
中国传统木艺文化博大精深,其中传统的榫卯结构为技艺核心,为了传承和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承续与发扬传统木艺文化。12月9时,济宁市小记者团20余名小记者走进鲁班记忆馆,化身“小木匠”体验非遗文化。
鲁班记忆馆位于城区宣阜巷内,在这条老街里随处都能感受到文化底蕴的魅力。早上9时,小记者们陆续来到了鲁班记忆馆,馆长马明文先带领小记者和家长们参观了馆内设施。随后,马馆长带领小记者们来到了场馆西头的鲁班记忆工作室。
一进入工作室,小记者们就被墙上的工具阵容所震撼,在了解到这些工具有很多是由“木匠祖师”——鲁班的十大发明进化而来的,大家都被古人的智慧深深折服。接下来,场馆老师为大家一一展示了强力锯、线锯、取孔器、刨刀、黄金锉、白金锉、各种形状的固定夹……“如果没有辅助工具,要改变木头的形状,制成各种物品是很不容易的。相传鲁班上山砍柴,无意中被野草划伤手,发现野草叶片两边长有许多小细齿,受此启发,经过多次试验,鲁班发明了锯子。”“如今,木工使用的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等都是鲁班发明的!”听完介绍,小记者们更是对这位杰出的发明家充满了崇敬之情。
终于来到了最激动人心的手工制作环节,小记者们面前摆放了用于拼装木凳的材料,在老师的讲解指导下,小记者们纷纷迫不及待的动起手来。只见有的小记者在独立思考,时而尝试将木质材料进行搭配,时而研究起成品的拼装原理,还有的小记者寻求与其他小记者的合作,实现互利共赢,还有一些小记者则和家长一起进行拼装,在享受亲子互动乐趣的同时,向长辈了解更多的拼装知识。终于,在小记者们的努力下,一件件木板凳作品相继拼装完成,小记者们看到通过自己努力换来的成果后,都露出了喜悦的笑容。
“小记者们通过了解传统木艺文化,古代工匠使用得工具及古代工具背后得传说与故事,亲自体验非遗项目传统榫卯结构,并亲手组装具有古运河特色的运河小板凳,丰富孩子们得视野,提高空间想象力及严谨得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专注力及手脑协调能力,树立了文化自信!”鲁班记忆馆马明文馆长说。
王睿婕:这是我第一次做板凳,一开始看到这些散落的木头块,感觉实在是太多了,要拼装到什么时候啊!可是经过鲁班记忆馆的老师鼓励和指导下,我终于做好了板凳,真的太有成就感了!
唐嫚锐:木工工艺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我跟随济宁市小记者团有幸见到了这种流传千年的古老技艺,也学习了木工工艺中的榫卯结构,成功拼装完成了小板凳,虽然并不难,但我还是感到光荣和自豪。
罗曼绮:通过这次活动,我了解了榫卯结构,用榫卯结构可以做很多东西,比如我们做的小板凳,就是利用榫卯连在一起。老师讲了榫是拼在一起时凸出来木头,卯是结构上的凹槽
新闻推荐
1997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7年2011年2012年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被评为济宁市“肝病特色专科”医院;被卫生部授予“...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