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14件群众文艺作品入围参赛,入围数量全省第一集中合练,备战省群艺作品大赛
参赛人员正在紧张排练。本报记者张清直摄本报济宁10月16日讯(见习记者周惠娇通讯员蒋琰高震)山东省第十一届文化艺术节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大赛将于10月18日-23日在济南举办,在全省88件群众文艺作品中,济宁市共有14件作品入围参赛,数量占全省六分之一,是全省第一名。10月12日以来,14件群众文艺作品的参赛者在济宁文化广场运河音乐厅进行针对性排练,参赛者们以最饱满的精神状态,做好参赛前的准备工作。
“此次入围的14件群众文艺作品,分为音乐、舞蹈、曲艺、戏曲四类。”济宁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室相关负责人介绍,前期排练的基础上,12日以来,14件群众文艺作品参赛者在运河音乐厅进行合排,针对薄弱环节加强训练,并且选出了几件比较优秀的文艺作品,聘请专家进行指导。
“此次排练是分节目、分批次进行,参赛者们来自各行各业,大家都严格要求自己,从早上8点半到晚上坚持排练。”公共文化科室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将业余队伍打造成专业化、民间艺术提升为殿堂化,是他们一直追求的目标。
“济宁市群众文化作为全省的群众文化龙头,尤其是鲁西南吹打乐,是全省的骄傲。”济宁市文广新局公共文化科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山东省群众艺术优秀新创作品大赛,济宁共有14件参赛作品入围,“能入围这么多作品,这一切源于全市群众文化工作开展较好,全市群众文化队伍共有4000多支,老百姓都比较喜欢,有丰富的群众基础。”
同时,14件群众文艺作品大部分来自济宁本土作者创作,民间作者创作热情高涨。大多数演员来自于农村,对民间生活更熟悉,更有利于对作品的理解。并且文化资源丰富,如儒家文化、运河文化、水浒文化,比如参赛作品中的《乡村往事》、《红莲花土琵琶》、《铁道游击队畅想曲》等,都是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进行创作,来自于民间,反馈于民间,文艺作品贴近群众、贴近基层,极富生命力。
□相关链接
灵感来源于乡村生活排练让他对作品理解更深
“我10岁开始吹唢呐,如今已经几十年,唢呐已经完全融入到我的生活中。”陈建坤是参赛作品音乐类《乡村往事》的唢呐主奏者,“我是一名农民,除了平日里爱吹唢呐,就是给村民们理发,这些都是祖上传下来的手艺。”
陈建坤告诉记者,吹唢呐和理发是相辅相成的,在给村民理发时,常常与村民聊天,了解村里发生的事情。“这可以带动我的情绪,吹唢呐时就能更快融入作品中,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涵。”
“《乡村往事》以鲁西南广为流传的戏曲曲牌“大锔缸”为主题音调,反应农村往事,都是我儿时的记忆,非常熟悉。”一提起自己演奏的作品,陈建坤打开了话匣子,“曲子里面有‘把攥子’的缓解,就是模仿人声进行人物间的对话,很考验功力,吹得好了栩栩如生。”
作为唢呐主奏者,陈建坤是灵魂人物,但他却认为这部作品最重要的是团队间的合作,“我并不是最重要的,作品想排得好,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陈建坤说,平日里他和同伴经常聚在一起排练,这次更是从早上8点半一直排练到晚上。“每一次演出比赛都是对我和团队的一次提升,我们都来自农村,能更深的理解作品内涵,我感到很自豪。”陈建坤笑着说。
本报见习记者周惠娇
新闻推荐
引“资”引“智”,兖州打造新旧动能转换“引领区” 大项目建设按下“快进键”
本报记者满广宇通讯员张美荣张腾近日,记者从兖州区了解到,太阳控股集团与全球新能源500强企业协鑫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