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旬老人留存昔日爱物,追忆旧时光 老唱片 小粮证 大变迁

济宁晚报 2018-06-13 01:06 大字

开栏的话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千家万户,光阴流转,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BB机到智能手机,从大梁自行车到电动自行车,从黑白电视机到液晶彩电……我们所见所用都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更新换代,而那些曾以“新玩意儿”身份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老物件”,虽早已停留在那个时代,却依然是一代人记忆中的闪光点。他们,同样见证了中国40年的巨变,更能带领我们感念过去,展望未来。即日起,本报开设《致敬改革开放40周年》栏目,通过这些反映改革开放历程的“老物件”,讲述时代变迁的故事。

本报记者 赵豫

1980年的济宁,略带年代感的客厅里,45岁的郑广伦摇着蒲扇,躺在木椅上,闭眼聆听。不远处的桌子上,一张黑胶唱片在留声机唱臂的不停回旋下演奏出一曲经典豫剧选段,在那个电视还未普及的时代,这是人们最享受的休闲娱乐方式。如今,郑广伦老人已经83岁,陪伴了他近四十年的老唱片依然存放在抽屉中,以此缅怀那段旧时光。

上世纪八十年代,靠1元唱片打发时光

1935年,郑广伦出生在一个工人家庭,9岁那年上了私塾。当时的私塾多是用粮食抵学费,学生们拿着粮食换取受教育的机会。在私塾上学3年后,郑大爷开始做点小生意贴补家用,12岁的孩子挂一个盒板在街上卖烟,不停奔走。一直到18岁,他才有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在生产组帮人拉沙送沙,也是因为这个工作,他才有机会进入运输公司上班,这一干就是30年,直到55岁退休。

那时候没有现在的数码电子产品,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方式就是聊天、看书。谁家中能有一台留声机,没事听个戏曲,都是比较好的生活。1980年,郑大爷第一次买唱片,那是一套两张的黑胶唱片,由李斯忠、张梅贞演唱的豫剧《打銮驾》。记者从郑大爷手中接过唱片,发现虽然外面的纸质包装袋已经有破损,但里面的两张黑胶唱片还是保存十分完整。郑大爷告诉记者,那时候畅销的唱片有两种,一种是黑胶唱片,价格比较高,在1元以上;另一种是薄膜唱片,价格在8毛钱左右。因为价格的原因,郑广伦老人只买过两张黑胶唱片,另外还有20多张薄膜唱片。相对于质感厚重的黑胶唱片,郑大爷保存的薄膜唱片是蓝色薄薄的软塑料材质,一张唱片的时长在15分钟左右,多为戏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郑大爷就是靠这些唱片打发时光。

上世纪末,郑大爷的留声机出了问题,在多次维修后,因配件无法买到,他只能以5元的价格将留声机卖掉,但这些使用多年的唱片却没舍得卖。“那时候想着以后再买台新机子,就可以重新听这些唱片了,没想到后来电视开始普及,也就没人再用留声机了。”郑大爷回忆,从那时起,这些唱片就被他存放在了自家的抽屉里,偶尔会翻出来看几眼,重新“回到”那个年代。

定量领粮,煤不够柴火凑

除了老唱片,郑大爷还保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粮证和煤证。粮证是一个红色的小本,封面上印有“济宁市市中区居民粮证”的字样,因为存放时间比较久,封皮上有一些污渍。翻开这本粮证,内容包括定量人口花名册、食油票发放记录以及年月份供应记录。据郑大爷介绍,当时不论年龄、文化水平、工作性质,每个人每个月定量给15公斤粮食。其中的粮食是指粗粮,如果想要换取精粉,那每10斤粮食才能换3斤精粉,而1斤粮食可以换5斤地瓜。

“主要是那时候小麦不够,数量很少,精粉是去掉麦麸的精粮,每个月只能定量换,相当于现在的白面,通常都是包饺子用。我们平时吃的最多的是粗粮,一般就是杂麦面。”郑大爷告诉记者,杂麦面的口感很粗糙,和精面没法比,但却是一般家庭的常吃主食。这样定量领粮食,日子过得比较紧,虽然能填饱肚子,但吃得并不好。郑大爷的这本粮证从1988年7月开始记录,一直到1993年6月,上面写清了每月的粮食定量以及每次的换粮记录。

同样定量发放的还有煤炭,当时每人定量60公斤煤,按月、按季度领取,主要用于冬季取暖,日常做饭。“煤基本上够用,如果不够了就出去拾点柴火、树枝,凑合用。”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已经实行改革开放,但计划经济体制还没有结束,仍必须用粮证、煤证保障居民生活。直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宏伟目标,粮证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市民可以到集市购买粮食,不用再受限。正因为经历过多个时期,郑大爷更能感受生活的巨变,“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是郑大爷对今昔生活差距的形容。改革开放后,经济不断发展,老百姓生活越来越好,电视机、DVD机、电脑丰富了大家的生活,而吃不再只是单纯的填饱肚子,也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健康。

郑广伦

老唱片

粮证

煤证

新闻推荐

击楫奋进者胜

闻道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击楫奋进者胜。成绩从来都是在永不懈怠地进取与拼搏中获得的。永不懈怠,才能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