兖州花甲夫妇同时签署遗体捐赠协议 让爱与生命以另一种方式延续
两位老人展示遗体捐献登记证书(本报记者 李姣 见习记者 汤伟摄)
本报记者 武旭通讯员 李梅
今年5月份的一天,兖州区大安镇机关干部李振飞来到自己所联系的扶贫户徐士元老人家中,像往常一样,李振飞帮老人打扫屋内卫生。擦桌子时,一份遗体捐赠公证书引起了李振飞震惊。“大叔,你咋想起来遗体捐赠的?”“我受到党的教育多年,现在每月还有政府给的补贴,怎么才能回报社会呢?想来想去就想到遗体捐赠了。”
操劳一生 年轻时的大体力劳动让他落下一身病
“我今年快70岁了,两个女儿嫁得很远,家里就我和老伴两口人,平时也就是包报的干部李振飞来家里坐坐,帮忙收拾收拾。“6月11日上午,记者在兖州区大安镇徐家村见到了徐士元老人。
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家里的人口较多,初中上了没两年就辍学回了家,开始“挣工分”了。“我一开始挣6个工分,后来一天8个工分。”徐士元告诉记者,为了多挣工分,他先后十多次参与了“治淮”、修铁路等工程,工期少则60多天、多则200多天。长期的大体力劳动对徐士元的身体造成严重的影响,腰间盘突出、骨质增生、肩胛骨骨折……最让徐士元的困扰的还是腿上的旧伤,他告诉记者,当年自己不小心摔下9米多深的河道,腿上的肉被尖利的石块刨开,顿时鲜血淋漓。工地上医疗条件很差,伤口里面全是泥,医生用两瓶碘酒洗了几遍也没把伤口洗干净,最后也没有缝合,直接用纱布缠上,而他休息了两天就又上工地了。徐士元卷起裤管,露出腿上的一块黑色印记。潦草处理的伤口成了以后多年的隐患:每隔几天,他就要用针管把淤血抽出来,否者坏死的淤血一旦流入血管就会引起很大的风险。
热心助人 “模范夫妻”好口碑传遍乡邻
记者了解到,徐士元的老伴王翠菊从二十岁嫁给他后,便承担了家中所有家务。尽管自己患有眼疾、腿病,身体虚弱,依然用自己单薄的肩膀四十年如一日无微不至地侍奉公婆、照顾两个女儿。在公婆卧病在床期间,为避免老人长期躺卧得褥疮,她每日不停地帮公婆翻身和擦拭身子,及时换洗床铺,是全村有名的“好媳妇”。
两位老人还是乐于助人的热心肠,谁家有红白喜事需要人手时,老两口都会去帮忙;谁家的农活忙不过来了,他们就放下自家的活儿过去帮忙;谁家的孩子临时没人照顾了,他们就帮忙义务照看。捡拾村内垃圾、清理路边小广告,这些年,徐士元老两口不知道帮助过多少街坊邻居,也不知道做过多少平凡的好事儿,只要是能帮得上忙的,他们都愿意搭把手。
“在农村干了一辈子,政府也没忘了我们老两口,每月都有老龄补贴,还有双女户的补贴。“徐士元告诉记者,上级的关怀让他深受感动,可自己毕竟年事已高,还能通过什么途径回报社会呢?
捐赠遗体 俩女儿被父母奉献精神打动,尊重父母意愿
2017年初,徐士元无意中在中央电视台的一档栏目中看到了有关遗体捐献的报道,他深受感动。”如果自己死后能将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科研,为他人的健康和医学发展做贡献,这是一件多有意义的事啊,也是我们老两口回报社会的方式。于是,老人萌生了捐献遗体的想法,但苦于不知道该和谁联系,所以迟迟未办理相关手续。后来经多方打听,老人了解到兖州区红十字会可以办理,就前去咨询。
老伴王翠菊非常理解和支持丈夫徐士元的想法,并毅然决定追随老伴的意愿一同办理遗体捐献手续。但是,夫妇二人的想法却遭到了两个女儿的反对,女儿认为父母完整地来到这个世界,也应该完整地离开世界。老人反复做女儿的思想工作,让女儿理解遗体捐献是回报社会、延续生命的一件善事,最终,两个女儿被父母的奉献精神打动,表示尊重父母的意愿。
2017年9月份,徐士元、王翠菊两位老人到兖州区红十字会签署了《山东省遗体(角膜)捐献申请登记表》,自愿表示在百年后,无偿将遗体(角膜)全部捐献给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使用。9月11日,徐士元夫妇在兖州公证处一起办理了遗体捐献公证。“这是我所想到的回报社会的最后方式。” 徐士元说。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记者唐修岳通讯员王妍娇)今年以来,太白湖新区纪工委不断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从抓好内部监督、学习培训、警示教育等...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