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头大、颜色红、口味甜,长沟除了好吃的葡萄还有芳香的“幸福果” “柿子”红了,欢欢喜喜挂满枝头

济宁晚报 2018-05-16 01:21 大字

一片片绿油油的叶子,映衬着一颗颗红彤彤的果实。5月的西红柿产业基地,处处充满了收获的欢声笑语。日前,记者来到任城区长沟镇的三韩西红柿产业基地,只见一座座高规格建设的大棚内,西红柿喜获丰收,来自全国各地的客商更是往来其间,热闹异常。看似平凡的西红柿,既成了凝聚着新农村科学发展的“科技果”,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让老百姓过上幸福日子的“希望果”。

真高级!椰糠做基底,雄蜂来授粉

顺着一条窄窄的甬道进入到大棚基地,与豁然开朗的视觉同时扑面而来的,还有阵阵蔬果的自然清香。只见,一架架西红柿长势喜人,饱满的果实即便做好防护措施,可还是压弯了枝条。据了解,长沟镇种植西红柿的历史由来已久,尤其是南韩村、中韩村、北韩村的“三韩大棚西红柿基地”,经过20多年的发展更是成为鲁西南最大的生产、批发、销售基地。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市,市场认知度逐年提高,前景广阔。在此基础上,长沟镇经过多方调研,决定振兴乡村就从大棚西红柿种植技术突破迈出第一步,先行先试,总结经验,然后在全镇复制推广。

在长沟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南韩村、中韩村、北韩村成立了三韩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在“三韩大棚基地”西南成功流转土地120亩,同时争取到发展村集体经济资金300余万元,镇设立专门账户,专款专用,无论是园区道路建设,还是大棚建设全部实施公开招标,做到公开、公平、公正。两个月之后,21个高标准日光大棚拔地而起。

大棚建好后怎样让它产出最大效益,又是一个新课题。基地的特聘农业专家何伯洪告诉记者,目前首批开展试验的大棚全都从以色列引进了水肥一体机滴灌技术,施肥、浇水,只需要轻轻点动按钮就可以,精准控制;取代传统泥土栽培的是从印度引进的椰糠作为栽培基,植株实现采取无土栽培,并用黑白膜与土壤隔离,有效隔离土壤中的病菌;肥料是从韩国引进的生物益生菌,配以矿物质,按需分配;引进荷兰科伯特雄蜜蜂授粉,提高了西红柿的品质;大棚外围架设了比蚊帐还细的防虫网,杜绝了外来虫害侵袭……这一系列先进技术的运用充分保证西红柿的品质,更使得含糖量提高3个点,产量提高20%以上。

真高产!一亩地半年收了2.5万斤

“这西红柿真甜,完全就是小时候吃到的味道!”不少前来购买、采摘西红柿的市民都对三韩西红柿赞不绝口。何伯洪便告诉记者,“从去年11月份到现在,短短半年,我们的亩产便达到2.5万斤。这一茬西红柿下去后,如果继续种植,预计年亩产西红柿数量可达到4万斤。别看产量高,由于全部采用现代技术种植,大大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再加上水肥一体机滴灌技术的使用,一个大棚除了载苗的时候需要的人力较多外,平时只需要一名工人即可,大大降低了劳动力的使用。”

长沟镇政府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长沟镇正在实践的“先进栽培技术+社会资金+土地流转+集体经济”的乡村振兴模式不仅创造了西红柿的品牌,更实现了三个稳赚不赔。一是土地流转户稳赚不赔,每年9月,每亩1200元的承包费准时打到卡上;二是村集体稳赚不赔,每一个棚每年11000元的资金,按时打到三韩集体经济指定的账户上,承包户先交租金再生产,三韩村集体每年收租金近30万元;三是承包商稳赚不赔,由大学生村官牵头搭建村官超市暨农产品线上销售平台,依托微信、微商等网络优势,建立线上产品推广、线下全城派送的网购销售模式(即O2O模式),走“三韩西红柿”高端品牌化之路。同时,通过与超市等团体进行结对共建,以直接、间接的方式拓宽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搭建直销平台,增加集体积累促进农民增收。目前,长沟镇正在依托任城区长沟镇瓜果蔬菜协会,举办乡村休闲游和西红柿采摘节,开展田园漫步、果实采摘、趣味课堂等活动,吸引游客走进田间,感受农村新面貌,带动农产品产业进一步发展,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本报记者盖鸣霆

摄影记者李姣

通讯员王世友范培倩

新闻推荐

济宁北门里中心小学逃生演练保安全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宋冬霞)为向全校师生普及抗震减灾知识和自救互救基本技能,近日,济宁市北门里中心小学进行了地震应急疏散演...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