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读者互动:分享创作心得,为读者写作是一件光荣的事

淄博晚报 2018-05-14 10:43 大字

市民争抢聆听“大家”

定于下午2:30开始的讲座,不到1:00就有听众等候入场,2:00已座无虚席。

特地从济宁赶了八小时路程来听讲座的文学爱好者吕凌飞对记者说,因他30年前就是刘心武的“粉丝”,从朋友圈得知偶像来淄,很期待看到刘心武。他说,认识刘心武老师是在1977年,那一年刘心武发表了短篇小说《班主任》,是“伤痕文学”的发轫作。从那时起,就一直读他的小说、散文,读完《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等书后,觉得刘心武的观点和研究方式像一缕清风,给“红学”带来了生气。“这次可以亲耳聆听大师的现场讲座,感觉更不一样,特别兴奋。”他告诉记者。

来自张店区人民医院的张波说:“与刘心武相识在《百家讲坛》,我发现刘心武并没有从文学角度去研究,而是到现实中、历史中去寻找原型,《班主任》《钟鼓楼》更让大家为他的艺术创造力叫绝。”

“这次讲座真的没白来,很精彩,从开始到结束,我跟儿子一直没离开座位。”市民王英武说,很早就读过刘心武的《钟鼓楼》,但是后来深入了解他是通过《百家讲坛》。“刘心武先生对于人生的思考非常细腻,这让我很受益、很感动。”记者注意到,讲座中的每一个精彩瞬间都被王英武用笔记录了下来,并不断与孩子交流,他说希望通过这次讲座能让“大家”独有的魅力感染到身边的孩子。

《钟鼓楼》英文版年底发行

讲座结束后,刘心武现场回答了听众提问,与听众互动。有听众问他如何处理长篇小说创作和市场的关系。刘心武回答说,每年出版那么多长篇小说,真正受到人们喜欢的、流传广的并不多。刘心武举例说,自己讲座中讲的中外作家有共同特点,都写社会生活,这样的作品可获得较多受众。“我觉得,为读者写作是一件光荣的事情。”

“对于市场,完全不考虑市场不现实,书不出版怎么与读者联系?但一味投合市场,又容易忘了原本要带给读者的是什么。”刘心武说:“今天我讲10个作家,也许没有迎合所有人的想法,我一方面考虑听众想听什么,另一方面考虑打算给听众什么,我愿竭诚把我从作品中获得的心得传递给大家。”

有听众希望刘心武分享《钟鼓楼》的创作初衷和想法。刘心武说,《钟鼓楼》是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荣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写的是北京钟鼓楼下一家大杂院里,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一天的生活。小空间内12个小时的内容,通过巧妙构思讲述了很多人的人生。“那时我对新时代充满了欣喜,所以小说整体的笔调是温暖、温情的。”刘心武说,《钟鼓楼》里出现的人物像桔子瓣一样,自成体系。但桔子瓣之间又有关系,合在一起包上皮就是完整的桔子。“小说现在正被译成英文,年底将在美国出版发行。”

讲座最后,刘心武还分享了自己的一件趣事。他说,自己第一件刊登的作品是16岁时写的一篇书评,内容是评拉夫列尼约夫的作品《第四十一》,编辑以为是一个老学究写的作品,后来才发现作者是一名中学生。“今天讲的每位作家,作品都带给我不同的感悟,让我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刘心武说。

两个多小时的讲座,这位年逾古稀的长者娓娓道来,将他心中的一位位文学大家的形象,连同自己最真的感悟与心得,树立在每一位听众的心中。

(文/晚报记者郝永勃刘洪霞沙红翠赵瑞雪孔晓文孟书祥实习生孙玉琳梁文真图/晚报记者孙文昭全媒体记者刘鑫)

新闻推荐

周氏兄弟、诚信儒商、仁心妙手、身残志坚……听他们的故事,让人肃然起敬

现场观众被获奖者的感人事迹感动。本报记者李岩松摄消防战士向周启福、周启民兄弟敬礼。本报记者李岩松摄现场观众记录感人瞬间。本报记者李岩松摄本报记...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