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雕细琢寿山石 王洪量刻刀上的『石光』
A
半路“出家”和寿山石“一见如故”
与诸多雕刻大师、民间艺人不同,王洪量并没有师传大家,也没有相关的熏陶。27岁之前,他和那个年代大多数年轻人的生活轨迹相同,求学、就业、娶妻生子,27岁之后,他初识了寿山石,没想到自己的生活轨迹竟然因石而变。
“当时是在城区一位书画名家那里第一次见到寿山石,那是一枚寿山石印章,色泽饱满圆润、雕工精巧细腻。”王洪量说,他自幼对绘画就比较感兴趣,工作之后也不断拜访名家提升自己的美术水平。199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寿山石,“以前也见到过一些玉石,但是自己并不太感兴趣,见到寿山石后有种一见如故的感觉。”
王洪量告诉记者,寿山石是中国传统“四大印章石”之一,分布在福州市北郊。因质地脂润,色彩斑斓,品种繁多,柔而易攻,被雕刻大师们奉为篆刻精品。“寿山石的颜色特别丰富,几乎涵盖了自然界所有的颜色。”王洪量说,寿山石形成于距今约2.3~0.7亿年的中生代时期,那时候的福州曾出现过非常大的地质变革,岩浆不断流出地表,使得福州具备了得天独厚形成寿山石的地质条件。岩浆中所含的大量酸性气液将周围岩石中的铁、钾、钠、镁等杂质淋失,只留下了硅、铝等较为稳定的矿物元素,这些残留下来的矿物元素在新的条件促使下,要么重新结晶成矿石,要么沿着岩石裂隙凝结晶化,形成了色彩斑斓、瑰丽多姿的寿山石,寿山石可谓是“天赐瑰宝”,“寿山石的颜色之丰富、巧色之纯正给历代工匠更大的雕刻空间,赤橙黄绿青蓝紫甚至渐变色都有,再加上它的石质硬度适中,特别适合雕刻。”
本报记者 王仰浩
B
从自学雕刻到南下拜师 “石迷”变成“石痴”
在接触到寿山石之前,王洪量在城区一家企业上班,上世纪90年代初,济宁一般上班族的月工资也就200元左右,王洪量自然也不例外。“爱上寿山石后,我开始采购寿山原石,主要是从山东省内购买。”王洪量那时一个月的薪水只能购得一两块寿山石。有时为了买到心仪的原石,王洪量不得不向他人筹借。
“刚开始家人还算支持理解,毕竟有个收藏品鉴的爱好是不错的,后来发现我对寿山石这么痴迷,也是有些反对的,身边有的朋友甚至说我不务正业。”王洪量说,寿山石的开发利用距今有1500年的历史,石雕艺人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福州市,自清代以后,随着南北文化的交流,福建的寿山石文化流传到济宁,为济宁的玉石雕刻艺人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刚开始没有拜师,王洪量只是通过书籍和网络自学尝试着雕刻寿山石,每天下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钻到小屋里雕刻石头。有一次自己花费了好几个月的时间雕刻了一款作品,满心欢心地把照片分享给网友,没想到却被对方泼了冷水。“他告诉我‘这只能算是毛坯,想成为艺术品还差许多\’。” 王洪量告诉记者,“当时听到这句话时心里特别难受,现在回想起来要特别感谢那位网友,不然有可能真的成为井底之蛙了。”
2006年5月,在边研究寿山石、边工作了14年之后,王洪量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掉工作,舍下妻儿,只身一人去寿山石的原产地——福建福州拜师学习、研修。“家人刚开始肯定是不赞成的,自己的压力也是特别大的,但是想要进步,只能破釜沉舟、放手一搏,把这门技艺学深、学透。”王洪量说。
一把刻刀、一块寿山石、一方工作台、一段石与人的“对话”……春日的暖阳斜照进来,王洪量在家里的工作室里一丝不苟的雕琢着手中的寿山石。从1992年初次接触到寿山石到如今他已与寿山石结缘26载,从当初的收藏、自己上网自学雕刻再到南下福州拜师学艺、出师后收徒传承寿山石文化,工具箱里一把把用坏的刻刀记录了他和寿山石的点点滴滴,而质地脂润、色彩斑斓、品种繁多的寿山石原石,经过像王洪量这样的匠人精雕细琢之后,成为了一件件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C
“石光”记忆 师父口中的雕刻师要“眼高手低”
在福建福州学习,王洪量一呆就是两年。“在外地学习主要有两个问题,一是不适应当地气候和饮食习惯,另外一个就是没有经济收入。”王洪量说,当时已经是不惑之年,妻儿都要照顾,而家里基本上没有积蓄,多亏了双方父母的照顾,才度过了那段最艰难的时光。
不过,在福州那两年,也是王洪量最幸福的“石光”,来到了寿山石“故乡”,拜得国家级雕刻大师林飞为师,系统学习了寿山石雕刻技艺。“尽管大家都是有一定功底的,但是刚开始学习的前三个月,学生是不能拿刀雕刻的。”王洪量说,前三个月他们做的事情只有“磨刀”,帮师兄们磨使用过的刻刀,“许多人可能不会理解,但正是在磨刀的过程中才会熟悉每一种刻刀的功能、悉知这一流派的刀法。”寿山石雕刻工具有锤头、打胚凿、打胚锉刀、圆刀、半圆刀、尖刀、半尖刀、推刀、勾刀等,如果不能选对工具、用准刀法,一块原石就会变成一块劣石。
据悉,雕刻流程也极为复杂,大体为:相石、画稿、打胚、修光、磨光等,其中,相石占整个雕刻流程的百分之四十。“师父教导我们寿山石雕刻要‘眼高手低\’,指的就是在相石环节一定要有内涵、善用巧色,俗称‘一相抵九工\’。”王洪量说,寿山石色彩丰富,这给创造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但也大大增加了创作的难度,雕刻的工艺大同小异,也可逐渐提高,而相石的“功力”则需要一定的天赋以及多年的沉淀才行。王洪量向记者展示了他创作的名为《新生》的寿山石作品,二十多公分高的灰黄色寿山石原石主体被雕成了枯木形状,在枯木的底部和中部,他分别利用了琥珀色、金黄色的巧色雕了一枝初发的新芽和一个刚刚脱壳的金蝉,雕刻技艺栩栩如生、相石创意也让人拍案叫绝。
D
传承技艺 保留住这份“石光”
改革开放以来,不少北方艺人去往福州投师学艺,综合了南北雕艺特点,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寿山石雕刻技艺根在南方福州,在北方诸多城市开花结果。南北技艺、文化的交流渗透,形成了多元化的格局。
如今,王洪量经过近30年的打磨积淀,已积累了大量作品亲睐与爱好者,于寿山石雕刻业界已小有名气,名下学徒有20多人,年龄最大的接近七旬,最小的是80后。“在寿山石的传承上,仍然任重道远,想学好寿山石雕刻最关键的是要静下心来钻研、耐得住寂寞。”王洪量说,从古至今,雕刻行业一般都是家族式作业,入行弟子最低三年出师。一件精美的寿山石作品需要雕刻师付出艰辛的努力,它融文学、绘画、书法、雕刻技法于一体,通过体力和脑力的合二为一,经过长期的磨练和感悟,才能完成。由于寿山石雕刻技艺不好普及,所以目前从业人员很少,技术参差不齐,多以个体的形式出现,无法形成团队。再加上寿山石雕刻一半以上是体力劳动,粉尘大、环境脏,需要有很强的定力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般年轻人不容易达到这个要求。
王洪量说,传统玉石雕刻的发展是我们济宁历史文化发展的一部分,继承传统、开创未来是传承人义不容辞的责任,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喜欢、参与传统寿山石雕刻,让传统的技艺像接力棒一样一代代传承下去,这也是每位匠人今天和明天最重要的“石光”。
新闻推荐
本报济宁讯(通讯员褚倩倩)为切实维护辖区城乡结合部市容环境秩序,连日来,安居街道综合执法大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强化监管,持续开展环境秩序整治行动。安居街道八里庙社区位于济宁城乡结合...
济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济宁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