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贻浩:蹉跎8年,逆转人生路

莱芜日报 2018-02-26 06:54 大字

□本报记者 李玉亮

年少时,觉得考大学是唯一出路;考上大学后,觉得人生很美好,可走的路也很多;工作后遇到的困难也不算什么,但走着走着,就觉得前路茫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以至于瞻前顾后、畏首畏尾。显然,这样下去势必一事无成。幸运的是,我最终鼓足勇气、突破心障,超越了自我。

▲栾贻浩在法国巴黎凯旋门前留影。

▲栾贻浩在JEC会议现场留影

栾贻浩,1975年生,莱城区苗山镇栾家庄村人,先后在村办小学、常庄中学、莱芜第十七中学读书。1994年考入北京化工大学高分子材料专业,1998年到兖州矿务局工作,2006年到北京化工大学攻读硕士学位,2009年攻读北京航天航空大学博士学位,2012年进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结构复合材料中心工作。现为研究所高工。

▲栾贻浩为《莱芜日报》送上祝福。

大年三十上午,驱车40多分钟,我们终于赶到了莱城区苗山镇栾家庄村,一个空气清新、偏僻幽静的小山村。

见村头石头上坐着一位老大娘,我们便上前问路:“您知道栾贻浩家吗?”大娘热情地站起来,“谁?”“栾贻浩!”“栾涛?”“栾贻浩!”——— 老大娘连打岔了四回,见我们大笑,就指着后边小路上走来的一位大叔说:“我耳朵聋,你们问他吧。”结果,大叔也不知。

约莫半小时后,栾贻浩从镇上买菜回来,“村里老人都知道我的小名,知道大名的年轻人都到城里去了。”

栾贻浩在第二届中国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应用大赛决赛上留影。

在企业工作8年,送走了8个对桌同事,感觉“没前途、没希望”的他最终走上了考研路

栾家庄村给小时候栾贻浩留下的印象就是“生活贫穷、缺水严重”。村志记载:以前,逢大旱之年要到4里外的村庄挑水喝,祖祖辈辈过着靠天吃饭的苦日子。直到1988年才打了机井,村民喝上自来水。

而栾贻浩的家则更为困难,因为他还有6个哥哥。“所以我就拼命学习考大学。”“拼命”二字道出了栾贻浩一路求学的艰辛。

1998年,尽管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但大学生在北京找个工作还不是难事。“没有北京户口,今后怎么生活?于是我就通过双向选择去了兖州矿务局。”

资料记载,1996年,兖州矿务局职工7.52万人,其中管理人员10233名,各类技术人员8711名。当年和栾贻浩一起去了69名学生,进入如此大的一个单位,就像“往河里扔一个石子一样,瞬间就没了动静”。“我还相对好一些,因为当时企业想发展化工产业,专业对口,所以就留在了科室干技术工作。一些学会计、医学的都去了生产一线。”栾贻浩庆幸地说。由于条件艰苦、再加上专业不对口,不少大学生都跳槽离开了。“光我就送走了8个对桌。”栾贻浩也有过跳槽的念头,并且济南一家日资企业曾高薪录用他,但还是因为不能解决户口问题而作罢。就这样,他在兖州矿务局工作了8年,尽管也曾评为“优秀人才”等称号,但工作并无什么起色,再加上每月1000多元的工资,让他感到“没前途、没希望”。

一次,一位同事给他条分缕析,鼓励他考研,这才坚定了他离开的决心。2006年,他经过一年多炼狱般的冲刺,终于又考进了阔别8年的母校。

在900多名博士生中,他是毕业最早的之一,而这与他在企业工作8年的实践大有关系

尽管曾认为过去的工作“没前途、没希望”,但栾贻浩逐渐发现,过去8年的工作经历对他的科研甚至人际关系处理、环境适应等方面助力不少。

还在北京化工大学读硕士研究生期间,他以第一作者发表了论文《均匀剂T—78A在PVG输送带覆盖胶中的应用》。而PVG输送带是煤矿井下主要运输工具。煤矿井下作业环境恶劣,对覆盖胶与带芯之间的粘合性能要求较高。因此保证粘合性能是PVG输送带生产技术的关键。显然,没有煤矿工作经验的研究生是很难在短时间内发表如此高水平论文的。

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博士研究生,素以“严出”著名,很多学生要花费5年甚至8年的时间才能拿到学位。“攻读博士学位最少需要3年。我也是读了3年毕业的,在学校900多名博士生中,算是最早的之一。”栾贻浩说。

成为领先者,勤奋肯定是关键原因。“读研究生6年,每天晚上12点之前没有睡过觉。一般都工作到凌晨2点,周六周日也很少休息过。”

但栾贻浩还认为,他的企业工作经历也功不可没,因为这一经历时不时地会影响他试验的定位和方向。“导师经常告诫我们,做试验时一定要多思考,问自己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这样的东西有用吗。我的工作经历能使我尽早地判断,我的试验结果是不是前沿而有用途的东西,如果不是,就及时地调整研究方向。”

攻读博士期间形成的科学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在航天材料及工艺研究所这一高位平台上得以充分施展。自2012年至今,他先后参与了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并成立了自己的研发团队,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方面的研究居于国际领先地位。

“前几年,经济、精神等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现在工作、户口都解决了,情况好多了。”栾贻浩对自己目前的状况比较满意。

母亲读过私塾,当过妇救会干部,思想开明,性格豁达,由此形成了良好家风

栾贻浩的母亲李兰英今年91岁了,身体硬朗,常年一人在家独居。“我母亲读过私塾,这在过去是不多见的,所以思想很开明,对形势判断很准。”栾贻浩说。据他和两个哥哥介绍,李兰英老人曾当过村妇救会主任,积极参加拥军支前工作,在解放战争时期带领姐妹们自愿组织救护队,奔波于前线与后方之间,为部队送水、供粮和护理伤病员。

养大7个孩子,可见老人一生的不易。“因为家里穷,大学4年我都勤工俭学,没给家里要过钱。”栾贻浩说,“只是在最后一个月,因为要找工作,没时间打工,只好向家里求援。我母亲把家里所有的麦子都卖了,给我寄去400多元,结果一个月我就花完了。”

老人身体力行带出了好家风。如今,一家四代已近40口人。“我是我们村里第一个硕士、第一个博士。这对孩子们是个很大的激励,我的侄子、侄女都考上了大学。”

新闻推荐

深入开展扫黑除恶 专项斗争 张辉出席相关会议并讲话

本报济宁讯(记者宋仪凯)2月23日,市委政法工作会议暨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会议召开,研究部署2018年全市政法工作和全市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张辉讲话。张辉在讲话中对2017年全...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