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好妻子陈德民照顾瘫痪丈夫12年

大众日报 2018-02-07 04:51 大字

□本报记者尹彤

本报通讯员范培倩

2月2日,气温零下9度。早上7点多钟,济宁市任城区南张街道苏家村村民陈德民起床后,看了看一旁仍在熟睡的丈夫王存友,轻手轻脚地穿上衣服准备今天的早饭。汤刚开锅,王存友醒了。陈德民关小火,开始给他穿衣服。丈夫患病,左半边身体动不了,陈德民必须先通过按摩把他的左臂伸开才能穿衣服。半个多小时穿衣工作才算结束,此时陈德民原本冰凉的手变得汗津津的。

把汤和菜端到王存友跟前,陈德民开始照顾他吃饭。因为没有吞咽能力,陈德民做饭必须炖得很烂丈夫才能吃。“以前都得我喂,现在他能自己用勺子吃,但每一口都得我用手指帮他往喉咙里塞一下,还得边吃饭边给他擦口水。”陈德民说,吃一顿饭至少要一个小时。

去年年底,陈德民家庭入选第二届济宁市文明家庭。从那以后,原本安静的小家变得热闹起来,接连多家媒体的采访让这个朴实的农村妇女有些“受宠若惊”。“我也没做啥大事儿。他是俺家的顶梁柱,瘫了也是顶梁柱。这个家有他才完整。”陈德民坚定地说道。

1997年,27岁的陈德民经介绍嫁给了同岁的王存友。她清楚地记得当时对王存友的印象:精神伶俐、开朗乐观。婚后的生活也像她预想的那样,夫妻二人生活甜蜜,很快有了女儿和儿子。夫妻俩边打工边种地,努力经营这个小家庭。然而,所有的美好都被一场疾病打破了。

2006年和2008年,王存友两次突发脑溢血入院。尤其第二次发病后十分严重,刚出院时他就是一个不会说不会动、只会眨眼的“植物人”。

“在医院住了几个月,亲戚凑了七八万才把命救回来。”回忆起当时,陈德民有些哽咽。她坦言,当时看着躺在床上的王存友,再看着两个年幼的孩子,以后怎么办,她有些绝望。但陈德民天生不是个会退缩的人,她坚信日子是人过出来的。只要人活着,这个家就不会散。

“我刚出院时,她嘴对嘴喂我,我哭了。”一旁安静坐着的王存友不时在纸上写下自己的想法。出院后,陈德民开始想办法帮丈夫康复。听说邻村有个会针灸的大夫看得好,盛夏时节,她每天蹬半个多小时的三轮车载王存友去针灸。回家后,再帮他按摩。在陈德民的细心照顾下,王存友右半身能做些简单的动作了,虽然不能说话,但能通过写字、发短信和她交流。

“他刚得病那几年,不知道是脑子不好还是心情差,动不动就发疯似地扔东西。锻炼写字,写不清楚或者我看不懂,也冲我发脾气。”陈德民说,那段时间,邻居亲戚经常过来劝他,可钻进牛角尖的王存友根本没听进去,还试图自杀。

“我回到家看他躺在床上,被子上都是血……”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陈德民现在都后怕。虽然没有大碍,可陈德民却气得很。“他说怕连累我们娘仨,可他咋不想想孩子们对他有多依赖,他对我们这个家有多重要!”听着妻子的哭诉,王存友回想起妻子没日没夜的照顾,两个孩子总是想办法逗自己开心,亲戚朋友的劝解……被骂醒的王存友,自此才慢慢变得积极起来。

熬过了最难的那几年,现在日子好过多了。女儿嫁人有了孩子,儿子也上了高中,生活慢慢走上了正轨。被列为***对象后,村里为一家人办理了低保,区里给送来了电视机和机顶盒。妻子外出干活,王存友就在家里看看新闻、听听歌曲,精神状态好了很多。“人活着,总会遇到点沟沟坎坎,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陈德民笑着说道。

新闻推荐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 济宁公布2018年十件实事

□记者吕光社王德琬报道本报济宁讯不断完善妇幼健康筛查、大力发展普惠性学前教育、实现农村无害化厕所改造全覆盖……1月21日,2018年济宁市为民办好十件实事出炉,教育、扶贫、医疗...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