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年底前,全市八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化 农闲之时,村民有了好去处

济宁晚报 2017-11-25 12:52 大字

本报讯村里有了图书室,村民学习、充电变得方便了;家门口开办了大讲堂,定期接受普法、道德教育……今年,济宁市加强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年底前,全市八成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化,基层百姓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村民在图书室看书

乡村记忆展示厅,展示传统民俗技艺

11月21日上午9时30分,任城区二十里铺街道后屯村村民张有泉来到村里的文化服务中心,和几位相邻寒暄几句后,走到图书室拿起一本书看了起来。老张是一位文艺爱好者,也是村里的广场舞领队,在他看来,文化中心的成立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到了农闲时候,我们就来这里看看书、聊聊天,或是在门外的文体广场上跳舞健身,活动下身体。村民们闲暇时候多了一个好去处,彼此间的联系也增强了。”张有泉说。

据后屯村村支部书记林坤介绍,这院子原本是一处农家院,房子的主人在城区买房定居,院子也就闲置下来。今年上半年,他与房主联系,表达了借这间院子改造成村里的文化服务中心的想法,房主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如此,既节约了资金,还有效利用了村里的闲置用地,可谓一举两得。

值得一提的是,在大院一进门的位置,设有一处面积不大的乡村记忆展示厅,几张桌子上摆放着煤油灯、提篮、铡刀、挑水桶、缝纫机等老物件,有的锈迹斑斑,有的落满灰尘。“这些东西都是村民们从自己家里拿来的,有些在橱柜角落里搁了几十年了,与其放着不用占地方,不如收集起来做个展览。现在日子过得好了,看着这些东西,也能回忆一下以前的生活。”在林坤看来,设置这样一处乡村记忆展示厅,除了让村民忆苦思甜,还能展示传统民俗技艺。

更多优质文化公共服务向社区(村)延伸

在济宁市,像后屯村这样的小型文化服务中心还有不少。2016年,济宁市出台《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到2020年,全市所有乡镇(街道)和村(社区)普遍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文化遗产保护等功能于一体的基层综合性文化设施和场所。按照目标进度,到2017年底,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将达到80%。

据市文广新局工作人员介绍,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主要依托村(社区)党组织活动场所、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文化活动室、闲置中小学校、新建住宅小区综合服务设施及其他城市综合服务设施进行集合建设,配备相应器材设备,并配套建设文体广场、阅报栏以及健身路径、灯光、有源音箱、善行义举“四德榜”等必要配套设施设备。依托这一场地平台,各村(社区)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行动和法制宣传教育、道德教育、社区大讲堂、新农村生活培训、青少年课外实践等活动,提高基层群众科学文化素质和法律意识。针对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和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等特殊群体需求,量身打造特色服务项目,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人群均等。

此外,通过整合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图书资源,构建县域公共图书资源共建、共享一体化服务,推进“结对子、送文化”活动,逐步实现把优质文化公共服务延伸到社区(村),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本报记者 张昭晖 报道)

新闻推荐

羽绒服定做翻新猫腻多 含绒量是否充足难考证

定做、翻新一件羽绒服面料成本仅三四十元记者调查发现,与定做翻新店高调宣称“90%含绒量”不同,正规品牌羽绒服标签上的含绒量约为70%至90%。以吴泰闸路上一家大型羽绒服专卖店的一款980元的中款羽...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