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济宁高新区创建社会民生示范区侧记

济宁日报 2017-09-18 10:12 大字

■本报通讯员李辉姜海珍

走进黄屯街道养老服务中心,在干净整洁的大厅内,三五成群的老人围坐在一起下棋打牌,有的在电脑上阅览新闻,有的在一起拉家常,气氛其乐融融,温馨四溢。该养老服务中心是济宁高新区与市第一人民医院合作打造的一所医养结合模式的新型养老机构,设施完善、环境舒适、医疗救助便捷,让入住的老人生活不离社区、感情不离街坊,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高水准的养老服务。

作为年初敲定的为民十件实事清单中的养老福利机构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正逐渐变成现实。今年以来,济宁高新区紧紧围绕创建社会民生示范区任务目标,不断深化改革创新,完善体制机制,加强社会保障,增进民生福祉,大力推动全区社会民生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努力实现教育资源最优化

全区16个大班额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开工面积45.5万平方米,6个项目竣工,竣工面积29万平方米,累计完成投资6.7亿元。济宁高新区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将解决中小学大班额问题列入当前教育惠民工作的重要议程,严格按照省定学校基本办学规模,不断优化中小学布局。通过不断加快学校基础建设,增加学位,扩充教育资源,使学校建设与城乡发展相适应,确保满足适龄儿童就近入学需求。

大力引进国内名校或教育团队,深化合作办学,打造孔子国际学校、海达行知学校、崇文学校、附小科苑校区、附中丰泰校区等名校集群;与东北师范大学就科技新城中学、高新区新建高中签订合作办学协议,与北京师范大学就教师培训签订长期合作协议。借助合作办学,对区内学校在办学目标、管理模式、课程构建等进行规划指导,利用品牌共享、资源互通优势,扩大优质教育覆盖面,全面提升全区教育教学质量,推进国际化鲁西南教育新高地建设。

筑牢基本社会保障安全网

城乡低保、农村五保供养以及特困人员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困难家庭精神病人医疗救助、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标准逐年提升并继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兜底脱贫任务落到实处,1257户符合保障条件的扶贫对象按政策规定纳入农村低保、五保范围,建档立卡并享受扶贫政策。积极推进街道敬老院社会化改革,柳行、黄屯、接庄三个街道敬老院全部通过公建民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了社会化运营。

不断提升社会福利服务水平。上半年为42名孤儿发放基本生活费21万元,为128名困境儿童发放基本生活费13.61万元;推进10处基层儿童福利体系建设试点村(社区)建设,目前试点村全部建成“儿童之家”。推进残疾人福利体系建设。上半年为943名困难残疾人发放生活补贴48.34万元,为1420名重度残疾人发放护理补贴69.11万元。慈善事业发展成效显现。5个街道全部成立慈善工作站,共为259名贫困老人、162名贫困孤儿(困境儿童)、60名临时性大病困难家庭、109户贫困群众发放救助金26.81万元。提高基本殡葬服务保障能力,殡葬普惠标准位居全市前列。

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无论是走进洸河街道科苑社区,还是王因街道仁美社区和黄屯街道金色嘉园社区服务大厅,都会发现与居民息息相关的公安、卫生、计划生育、民政等社会事务和公共服务部门办事窗口一应俱全,实现了便民服务事项在社区服务中心“一站式”办结。绿色家园、金色嘉苑等社区图书馆全部向居民开放,并开通免费WIFI,成为社区居民休闲娱乐、读书学习的重要场所。此外,在洸河新苑社区、刘村社区等启用的“社区银行”,让辖区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办理存取款、开卡理财等金融服务。

按照“服务居民、注重实效”的要求,济宁高新区以完善基础配套设施、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改善生活环境质量为重点,加快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努力为社区居民提供个性化、多层次、宽领域的生活服务,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推动以“新居所、新设施、新环境、新管理、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新型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让居民生活得更美好,这是高新区发展的永恒目标;而高新区也一直在这样努力践行着,大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提档升级走在前列,全力打造社会民生示范区,让生活在高新区成为一种幸福。

新闻推荐

鸟瞰济宁,处处美景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创城以来,城区环境有了明显变化,天更蓝水更清,城市秩序也越来越好,一眼望去处处是美景。日前,记者通过航拍多角度展现文明...

济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济宁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