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济宁为大运河做过哪些巨大贡献
图文本报记者崔璐大运河文化带应当如何去打造?“我们不只是要将老祖宗的东西留下来,而且要让他继续发挥作用。”济宁市水利专家孙培同认为,大运河保护不是目的,保护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济州古城与运河文化研讨会一周之后的9月8号,《文化周末》记者专程访问了孙培同。
济宁对运河有五大贡献
济宁是运河沿岸一座重要的城市,而它的重要性就源于对大运河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孙培同将此归为五大贡献。
水源是济宁对运河的最大贡献,运河不同于其它的天然河道有来水面积、汇水面积,而运河是一条人工河,把许多河道贯通起来。那么,运河的水源如何解决?“山东这部分就在济宁解决的。元朝时期,‘四水济运\’,把泗河、洸河、府河、大汶河四条河流的水引到杨家坝,从这里再向南到大闸口,在此入大运河。到了明朝时期,更进一步解决了水源问题。济宁不是运河的最高点,水分到济宁后,向南去很方便,但向北去就要逆水行舟。明朝便将分水点选在了南旺,那里是运河的水脊,运河最高点。把大汶河的水引到南旺,然后在水脊上分水,这样南去、北去都是很方便的。‘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和南方相比,北方缺水,所以从大汶河引来的水,往北去的较多,南边相应的较少。”孙培同说。
河道里的水有时候多,有时候少,如何调节?“济宁解决了运河的引蓄分排问题。夏天时候,水比较多,就把它蓄起来;秋冬水少,把蓄的水再放到河里去。”他接着说。
从南到北,大运河并不是一路平坦的,地形高低变化,它又是如何通航的?孙培同解释说,“古代开运河主要是为了运粮食、运盐,为了解决高差大的问题,建设了很多的闸,节节控制,平衡水位,使船在河里通行安全,这是很了不起的。为什么济宁这段河叫闸河,就是因为闸特别多,这是济宁解决的第三大问题,地形高差变化大的问题。”
黄河自古以来多灾多难,而纵贯南北的大运河自然回避不了与黄河的关系。“黄河是一条泥沙多的河道,经常泛滥,堵塞运河。在明朝时期,徐达开始时还曾经用过引黄济运,后来一看不行,又采取避黄保运,就是现在开的南阳新河。到了第三个阶段,发现避也避不开,就又采取黄运分离,就是现在的韩庄运河、泇河。黄河你走你的河道,运河走运河的河道。这三个和黄河的交叉阶段都出现在济宁,都是济宁解决的。”“这样一条闸河,这样一个朝廷的经济命脉,济宁在河道的管理上,在水源的调配上,在治河官员的升降上,以及民夫、闸夫,清淤等等都有很多严格的制度和规定,确保了运河的畅通。第五个问题就是管理问题。”孙培同说道。
古城建设不要千篇一律
济州古城以挖掘济宁市历史文化和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古城为目标。对于古城的建设,孙培同特别提出一定要做出济宁特色,不要建设千篇一律的古城。“反映济宁的特色就离不开运河,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闸河。就光说济宁城区,从西边数就有草桥口闸,过去叫济州上闸;大闸口,济州中闸;小闸口,济州下闸。济宁州还有一条河流不得不提,就是越河。为什么叫越河?因为站在南门上,隔着城墙向南望,越过老运河又挖了一条河。原来是叫月河,后来改为越河。越河在运河上有个突出的作用,它叫复式航道。越河最大的好处就是缓解济宁过船的数量。南来北往,到济宁来的船有很多,都过不去,这样就给你分流一部分船,还有一个作用可以分泄洪水,也可以分泄流量。所以济宁挖了越河之后,很受来往船夫的欢迎。船夫们有句俗话,‘上盼济宁,下盼济宁\’。行船往北去称为上,我盼望到济宁;从北往南称为下,我也盼望济宁。到济宁船排队时间短,过闸过得快。所以济州古城当中,不能全建这些闸,起码要建一个闸,反映古代运河上闸的情况。建了闸之后,相应的东西就多了,要有闸官厅,里面配上闸夫。同时,古代的闸没有现代的石制桥,它都是木制桥,而且是活动的推拉木桥。因为船有船杆很高,当船过桥时,木桥就拉向一边,等船过去,再拉回来。然后木头桥是带栏杆的。
古城建设,水系问题要搞好。济北唯一的水源就是梁济运河,济州古城要搞运河故道、小桥流水、亭台楼阁离开水不行,而水从哪里来?就要从梁济运河引。但梁济运河现在是南水北调东线输水工程,担负着长江水直接往北方运的重任。水量要经过审批,南水北调分配给济宁的水量是固定的,主要是工业用水,成本比较高,不适宜民用。水在济州古城循环以后,回去的水还应当要满足三类水质的要求。为此,在济州古城的建设中,应当建设污水处理,雨污分流。也就是碧水蓝天这些生态工程都要考虑细致,不然使这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是得不偿失的。”孙培同说。
生态和文化一样是大运河的生命和灵魂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既是文化工程,也是生态工程、发展工程,孙培同从三个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于这项工程的一些思考。“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大运河催生了沿岸的城市。运河沿岸就是由于运河水贯通了,促进了运河两岸的商业、物贸、人文各方面的交流。我们应充分利用大运河的水,做好水的文章,让沿岸的经济繁荣起来,也是传承了古代运河最重要的一点商业的繁荣。我们还要传承运河的文明。包括过去的物质文明,一些重要的遗址,一些商业文明,一些民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把丰厚积淀的运河文化传承下去,在传承的基础上我们要充分的挖掘、利用。济宁剧团就演过两出很有名的戏,一个是《运河老店》,一个是《圣水河的月亮》。”孙培同说道,除了这两个方面,他还着重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的运河带。文化带的前提是生态带,生态和文化一样是大运河的生命和灵魂。“五六十年代可以直接在运河里舀水喝,到了七八十年代就不行了,把河里的水舀上来要放到水缸里放上白矾,用竹夹子夹住搅和一下也可以饮用,而到了八十年代以后,船上有水缸,要自己带水了。这一个过程就说明了水质的恶化,严重的时候,居民都说河里成了酱油汤了。大运河生态带的建设要严格用水管理、污染源的控制,保护水源,打造青山绿水,给人们一个舒适的自然环境。”孙培同回忆说。
大运河自开挖至今,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它就像一条线,将沿岸各种不同的文化串联起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就是要更好地挖掘、保护、传承大运河文化,并创造优秀的新运河文化,通过大运河生态的保护和大运河文化产业的发展,使大运河成为展示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长河。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日,记者从市社保局获悉,2017年度,济宁市在推进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济宁分公司“惠民安康”项目的基础上,按照“项目品种不相冲突,保障范围相互补充”的原则将其他5家保险公司的9个项目...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