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特教老师的新学期辛苦并幸福着“看不见”的课堂,点滴都是爱

齐鲁晚报 2016-09-21 00:00 大字

盲童开学第一课,用指尖触摸了解校园。本报记者田成成摄本报记者田成成

新学期伊始,记者走进济宁市特殊教育学校聆听特教老师们的心声。即使是中秋小长假期间,学校的老师们也没闲着。一样的讲台、一样的黑板、一样的课桌椅,却是不一样的课堂。没有文字、图片,只有布满小点凹凸不平页面的教材;能听能说能写,却看不见的老师。在这特殊的课堂上,我们见证了更多的爱。

是老师也是亲人

"左下第一点,右下第二点。”视障一年级新生班的班主任丁爱萍正在给视障新生班的孩子上课。与普通老师站在讲台上授课不同,丁爱萍总是穿梭于课桌之间,时而低头俯身指引学生摸读,时而高声提问,反复强调知识重点。

“作为特教老师,除了在课堂上的接触,更多的是生活中的陪伴。和活泼好动内心又有点小敏感的儿童打交道更是家常便饭.”丁爱萍说,作为特教老师,身上肩负着多重责任,既是老师要引导孩子的成长,又是家长要守护孩子的心灵。

“视障一年级新生班共有14个孩子,有部分是低视力的,还有一部分是全盲的,最小的孩子只有5岁10个月。刚入学的孩子,非常想家,在这个新的环境中会感到害怕,我会经常陪他们聊天、散步。”丁爱萍介绍,虽然一个视障班只有14名学生,但是安排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开学第一个月,首先摆在孩子面前的便是熟悉校园的环境,包括熟悉教室,寝室,厕所等地,单是让孩子熟悉路线每天都要花费3个小时。除了视觉有障碍,有的孩子有多动症,严重缺乏自理能力,上课有时候更像是一个“体力活”,一节课下来就疲惫不堪。

“面对不同情况的孩子,工作中要使出浑身解数。虽然每天都这样重复地忙碌着,但看到孩子们的变化,我们其实也幸福着。”一天工作完毕,看到孩子们休息了,紧绷的神经才可以放松下来,疲惫的脸上释放出踏实的笑容。“学生们来自各个县市,学校位置相对偏僻,有的孩子回家不方便,也为了帮助孩子们更好地适应环境,中秋节我没有回家。虽然也很想和家人一起,可是相比较起来,这些孩子更需要我们的照顾。”丁爱萍说。

与盲童一同成长

一头乌黑的长发,浓眉大眼,笑声爽朗的徐亚荣,是一个爱美的“90后”姑娘。2年前毕业于中医针灸推拿专业的她,现在是特殊教育学校职业教育老师。记者见到徐亚荣时,她正在引导孩子们做眼保健操。

“刚毕业的时候我对盲人没什么概念,到了这里之后才发现,特殊教育跟自己想象的普通教育完全不一样。因为热爱老师这个职业,就一直坚持了下来。”徐亚荣说。她手中的盲文教材和书写工具引起了记者的兴趣。这种用牛皮纸制成的盲文纸张比A4打印纸要宽大些许,书本比普通书本要厚重得多,从封面到内页,纸张上满是密密麻麻的凸点,除了封面上印有《医古文》以及出版社的中文之外,全书无一字可看。

回想起去年自己初学盲文时的情景,徐亚荣坦言这是不小的考验。如今为了帮助孩子学习专业知识,在教授医学理论和实践课的同时,也会帮助孩子们培养医德。她会在晨读时间让孩子们朗诵孙思邈的《大医精诚》。考虑到班上的孩子中有全盲和低视力的,她自行整理了大字版和盲文版的《大医精诚》,经过一番努力,现在班上的11位同学都能够全篇背诵。

“特教老师这个职业,有点像医生中的‘全科大夫\’,一个人要扮演老师、保育员、妈妈、康复训练师、心理咨询师等几个角色,要求具备很高的专业素养。孩子们给我的信任感,还有那种精神上的回报,让我为自己的工作而感到自豪。正像很多老师说的一样,我们现在做的这些,并不仅仅为了让孩子去应付某一次考试,而是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徐亚荣说,特教经历让她改变很多。现在,这里的孩子已经把他当成了亲人。陪孩子们一起过中秋,是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团圆。她最大的愿望,那就是通过专业的帮助使每个孩子能掌握独立生活的本领。

新闻推荐

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启动网络民警24小时网上巡查

本报济宁9月22日讯(记者岳茵茵通讯员侯宪锋)22日,济宁市公安局在文化广场举办2016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现场宣传活动。民警不仅向市民宣传了依法文明上网的重要性,还现场普及了网络安全知识...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