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宁一对夫妇连续16年赡养孤寡老人老人住院服侍半月,脚臭不敢脱鞋
29日,陈衍国夫妻上门看望张泉桂老人,有说有笑。本报记者贾凌煜摄提起陈衍国和仲兆稀夫妇,济宁高新区黄屯街道于屯村无人不知。自从2000年和同村孤寡老人张泉桂有了交集,他们一照顾就到了现在。16年间,老人出车祸住院时,是小两口没日没夜陪护;而平日,陈衍国夫妻俩只要有空,就到老人家里看看,陪老人拉家常。
本报记者贾凌煜孟杰
送老人手机存上自己号
因新农村建设,近几年于屯村村民陆续搬进金色嘉苑小区。陈衍国和张泉桂两家隔了几排楼,每天只要没要紧事,陈衍国夫妇必到张泉桂家转一圈。
陈衍国随身带着老人家钥匙。8月29日上午,夫妻俩开门进屋,老人正坐在床上愣神。
仲兆稀冲老人喊了一嗓子“大爷”,拍一下他肩膀,老人“哈哈”笑出声,这是二人打招呼的方式。随后,仲兆稀从卫生间拎出拖把,开始麻利地拖地。
张泉桂今年已经81岁高龄。他早年受炮弹袭击,左腿有残疾,耳朵也有些聋了,但精神头很好,能独自乘电梯下楼散步,还能自己做饭吃。
张泉桂有两亩地,现在由陈衍国帮忙种。所有收成全交由老人支配,想吃什么就去买,如果钱不够,陈衍国再补上。
收拾完卫生,仲兆稀帮老人把手机充上电。“不出影了,我还以为坏了呢!”这手机是陈衍国买的。有次老人下楼玩,回来闷闷不乐,陈衍国一问得知是馋别人有手机。第二天,陈衍国就买了手机回来,并把自己的号码存上。老人高兴了,既能当手电筒,还能听广播。
夫妻租房老人不要租金
从2000年至今,陈衍国夫妻俩从24岁到了不惑之年,也和张泉桂朝夕相处了16年。
张泉桂从十几岁就成了孤儿,被亲戚带回于屯村抚养,亲戚去世后,只剩他独自生活。
2000年,陈衍国小两口想租老人的偏房开小卖部。“我没啥花销,不要租金。”老人爽快,小两口也大方,每逢进了稀罕吃食,都给老人送去一些。
两年后,房子漏雨,陈衍国花了一万多块钱把整个泥坯院落翻盖一遍。2003年,夫妻俩关了小卖部改去跑运输,但一如既往,没有跟老人断了联系。
2012年春节前,张泉桂骑三轮车去赶集,半道被车撞了。陈衍国赶到现场,看着老人满脸是血,心疼得说不出话来。
经检查,老人肋骨断了5根,头部肿得十几厘米高。老人住院半个月,陈衍国守了半个月,仲兆稀负责做饭送饭。“半个月没敢脱鞋,都臭了。你想啊,天天走不少路,也没时间回家换。”说起这个,陈衍国笑了。
“人家都说我命大,我却知道,如果没有他俩的照顾,可能早死了。”拉着陈衍国的手,张泉桂的谢意尽在不言中。
出8万元帮老人买大房
张泉桂居住的楼房,两室一厅,南北通透。这房子陈衍国出了8万余元。原本按标准,老人分得的安置房比较小。为让老人晚年住得舒坦些,陈衍国决定出资帮老人凑够75平方米的面积。
“有人觉得,他们真‘精\’,等老人去世,房子就是他们的了。”好友许长安深知陈衍国的为人,很为他鸣不平,因为他照顾老人已经十年时,新农村建设才开始,才不是图房子。
搬上楼后,陈衍国给张泉桂置办了家具,并装修了厨房,各种用具一应俱全。“万一将来哪天不能动了,我来伺候他,可以在这做饭。”陈衍国说。搬上楼一年了,整体厨房还是原样。老人做饭不舍得用崭新的厨房,还是用自己的小电炉。
十几年里,两家人已经成为彼此的牵挂。如果陈衍国出门几天没有到家里来,老人就会念叨。陈衍国和仲兆稀的一双儿女也常来老人家里,一声声“爷爷”让老人合不拢嘴。
如今,陈衍国夫妇觉得,敬老孝亲、与人为善都是做人的本分,自己做得也许不是最好,但只要尽己所能让老人生活得开心、舒服,就已足够。对于一些人的揣测,夫妻俩已慢慢看开,自己坦荡、心安就好。
新闻推荐
制图:李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