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浅析许瀚的书法艺术及后世影响

日照日报 2015-10-24 20:32 大字

孙新民

在书法鉴赏界,把握书法之美的要素主要包括书法作品的笔法、墨法、结体、布局以及由此产生的气韵、意境等,每一幅书法精品,其丰富的点画线条、复杂的形体结构,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的章法变化,从而形成了书法作品的线条美、结构美和章法美,这也是中国书法最能体现为“有气韵的艺术形式”的重要原因。

在中国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孕育了无数名垂青史的大书家,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墨迹瑰宝和著述。“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而清代尚奇,是中国书法史上书道中兴的黄金时期,突破了宋、元、明以来贴学的樊笼,开创了碑学,与唐代楷书、宋代行书、明代草书相媲美,形成了雄浑渊懿的书风。这一时期历史名家辈出,名作浩如烟海,在现存的书稿和书法作品中,笔者注意到有这样一位书法家,他一生醉心于金石书勘、钟情于笔墨之间,在清代碑学兴盛、流派纷呈之时,亦不忘继承传统、厚积薄发,其书风博得了何绍基、龚自珍等清代书家的高度赞誉。他就是许瀚。许瀚,字印林,室名攀古小庐,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虎山镇大河坞村人,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卒于同治五年(1866年),清道光乙未(1835年)科举人,是日照惟一一个入清史稿有传的人。

岚山地处鲁东南沿海鲁苏两省交界处,东临黄海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夏为九夷,商称人方,西周为纪国国都,明朝洪武年间(1384年),建安东卫,时与天津卫、威海卫齐名,是“龙山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5000年前就建有亚洲最早的城市———尧王城,境内有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遗址及周、秦以至明清遗迹数百处;《三字经》中“昔仲尼,师项橐”的故事就发生于此,后世尊孔子为圣人,项橐也便因之被尊为“圣公”,其出生地圣公山至今尚存于岚山区碑廓镇;明、清时期文化名人王铎、苏京、阎毓秀所书刻的海上碑(碑文“星河影动”“撼雪喷云”“难为水”“万斛明珠”“砥柱狂澜”),是全国沿海仅存的万里海疆第一摩崖石刻。

?著述严谨丰硕

许瀚致力于校勘终身不辍,他师从考据学大师王引之,一生校文、校书无数,著作主要有《攀古小庐文》《捃古录》《韩诗外传勘录》《印林遗著》《经说》《经韵》等等,曾校录《康熙字典》《尔雅注疏》《经传考证》《说文解字》三十卷;抄校《说文校本》,尤其是《说文解字义证》,全书近200万字,是一本介于《说文解字》与《康熙字典》之间,查阅古文字义、词义的大型工具书,也是自东汉至明末近一千六百余年文字学研究的集大成者,是研究国学的金钥匙。

许瀚以“博学工书”名世,是北方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被世人誉为“山左许瀚之学”,龚自珍曾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诗赠许瀚:“北方学者君第一,江北所闻君毕闻。土厚水深词气重,烦君他日定吾文。”张际亮《许赓堂六十寿序》云:“山东为圣人之乡,自孔子后至今二千年,士之行谊文学不衰。余在京师四年,见其来游于此者,多质直而秀良,日照许君其尤也。君兴余为拔贡同年生,校录武英殿,公卿间多有知者。余久交君,每自顾不及远甚。”何绍基在《六君子砖合本》中为许瀚题诗云:“印林君子性,神实心志虚。静与天地徙,动以古为舆。气类郁相感,兰蕙宛相于……古人千里外,山海渺双鱼。惟应六君子,消摇同古初。”

?书法博采众长

许瀚存世书法一部分是条幅、对联等形式的作品,更多的是尺牍、书跋等。日照的秦宏高、曹汉华等人,倾几十年之力收集了许瀚数以百万字的许瀚尺牍、诗文、金石跋、书跋、书序、镜铭以及相关研究文章,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无疑是探究其书法艺术的一大宝藏。

许瀚最擅长的书体是颜体楷书和行草,篆、隶较为少见,这也与他终身致力于校勘书籍密不可分,也正是因为一生从事校书工作,使其师尚古法、笔耕不辍,手不释卷、笔不停批,练得一手好字,终成一代书法名家。赏鉴他的书法,是不难感受到深厚的学养、纵横的才气和精湛的功力的。

许瀚书法入古出新,善于继承传统,学习前人的精华,化为己用,在临习颜体上下过相当功夫,从其存世作品中不难看到《多宝塔碑》《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的身影;后则出入明人简犊,浸淫期间数十年,也直接成就了他的书札作品风格。许瀚一生,交友甚广,与何凌汉、何绍基、何绍业、王筠、苗夔、张穆、俞正燮、龚自珍、吴式芬等学问大家、书法名家均来往甚密,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许瀚还博采同时期书法名家之所长,壮年时期,在京客居何凌汉之家,与何凌汉之子、后来成为清末大书法家的何绍基切磋技艺。许瀚的书法以骨力遒劲见长,何绍基的书法更显险绝,二人切磋书艺、相互浸染,虽各有千秋,却有异曲同工、殊途同源之妙。尽管古人、近人对许瀚书法产生了各自不同程度的影响,但这些“他山之石”最终都被他自己的艺术个性所吸收融合,最终形成了具有自身特点的许瀚书法艺术。

许瀚的楷书尊奉颜体,丰肥端庄,通劲遒健,气势恢宏,充满至刚至正之气,在京城期间,上门求字者竟然“日塞其门”,张嵌在《百联纪事》中称赞:“滂喜斋头溯典坟,寥寥数手印林文。休憎市上三钱笔,试案牋端五色云。”“在京居住在张穆跫喜斋,索字者日塞其门。”清人张穆在《追怀文友三叠前韵七古》中,更是对许瀚书法大加赞誉:“日照摹颜真肖颜,性识刚意棱精腆。”许瀚的楷书造诣,由此略见一斑,今保存在磴山西峰上的许瀚书碑是他的楷书书法成就代表作。从这两幅作品中,能够强烈的感受到“颜筋”的鲜明特点,外观显示出肌肉丰满的力感,内里却骨骼健强,每一笔都能看出作者的凝神静气、用笔雄逸,使得整幅作品显得庄重雍容、圆劲雄健,端庄浑厚、遒劲豪宕。

许瀚的行草平正而不刻板,厚重而不失灵巧,纵观他的尺牍、书跋,平正呆板的结字很少见,整体布局参差错落、开合跌宕,黑与白、密与疏、承与接的视觉对比,有强烈的章法美和书卷气,形成了气韵生动、气势贯通的艺术风貌。以许瀚其中的一副尺牍为例(见图ⅶ),这幅作品在章法布局上,看似较多取法了明人书法,但在承继的同时,渗入了强烈的个人气息,在作品行气的跌宕韵律、布白的大小呼应上都体现得非常明显,欣赏他的作品,会产生丰富的意境视觉联想。在行笔上,用笔轻盈老道,十分注重抑、扬、顿、挫的笔法要领,用墨也掌控着轻重缓急、浓淡相宜的法则,笔法线条笔墨互动,左顾右盼,上下呼应,内外协调;在结体上,形体自然,遒劲清爽,气运全篇贯通,起伏随势相映,布局合理,层次分明,彰显整体风采。

?后世影响

许瀚对鲁南的后世文字学、金石、书法等影响甚广。许瀚一生教授了很多学生,其中,位于鲁南的日照主要有丁艮善、丁楙五、丁以此、王廷霖等弟子。丁艮善为清末著名金石学家、校勘学家和书法家,世称“山左宿学”,丁楙五著有《说文解字韵隶》(十二卷),丁以此、王廷霖二人也发展了文字训诂学,比如《毛诗正韵》《俚语证古》等,皆治学有成,著述颇丰。同盟会创始人之一丁惟汾与国学大师、金石学家王献唐自小深受其父(丁以此、王廷霖)影响,也继承了许瀚衣钵,成就了一世之学问。

王献唐先生曾言:许瀚子孙尽以遗书碑刻捆载三车,岁暮运至潍县,印林遗藏尽归山东潍县著名收藏家陈介祺。此外,散于民间的许瀚手稿书法也不在少数,仅在日照所见流传有绪的书法作品就有几十幅。另外,许瀚校书、课馆、游学往来密切的济宁、无棣、赣榆等地所留遗书遗著宜不在少数,对当地书法艺术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促进作用。

对许瀚学术成果的研究在其同时代就引起不少学者的重视,如道光年间张穆写刻的《弟子识》、咸丰年间高均儒刻刊的《盘古小庐文》、光绪年间杨铎刻印的《盘古小庐文补遗》等等;20世纪初,北大校长傅斯年收集整理的许瀚遗著,成为目前台湾大学研究国学的重要资料;日照市岚山区政协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即成立专门组织整理研究许瀚遗书遗存。丁惟汾堂孙女、学者丁元基继承祖辈研究成果,出版了《许瀚之文献学研究》一书。山东大学、国家图书馆、山东图书馆,也有不少学者在研究,有的还成立了专门机构,许瀚的金石文化与书法艺术,与厚重的历史文化交织,正焕发出古朴清新的魅力。

?今人启示

许瀚在艺术上的不懈追求和高深造诣,对我们有极大的启发借鉴意义。

许瀚一生勤奋好学。他爱书成癖,研究碑帖成痴。《涉江采珍录》和《锡朋录》是许瀚在浙江学署校文时所写,其中所购书籍、金石、碑帖均有数百种。即便是晚景凄凉,贫病交加,仍见有:“裱桂字,买梦楼册页,共两千。”“买得未谷先生隶横幅,虽残缺,实真迹,差可喜”等记载。

许瀚一生乐观豁达。他命途多舛,为谋生计,四处飘荡,校文卖字,晚年凄凉。然而,通读《许瀚日记》,除了购买书籍、拓碑帖外,记载较多的就是生病、抓药,但字里行间,却感觉不到一丝颓废之气,即使多次会试失利,即使一生贫病交加,也无低沉沮丧、消极不振之言。1853年,许瀚大病一场后,不得不借助竹杖出行,所作《竹杖铭》三首,其二云:“我仗尔扶持,尔仗我携持。我不携尔,尔亦拳曲之。竹杖弃捐中野当谁知。尔其戒哉。黾勉我扶,毋怠哉!”这种豁达之心,远非常人能所及。

许瀚一生专注术业。纵观他的一生,虽然为了营生而南北奔走校书、讲学,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能勤奋博览,不改为学之志,在四十岁左右,即已斐声海内,成为道光、咸丰年间著名的朴学家、校勘学家、文字音韵学家、金石考据学家。

“事常知足心常乐,人到无求品自高”,对于学术,许瀚堪称执着;对于名利,却淡泊通达,他的专业、专注、专心,还有勤奋、乐观的精神,值得后人尊崇缅怀和弘扬传承。 

新闻推荐

8500 元大奖!“我看日照”随手拍大赛启动!

你的相机中,你的手机中,有没有不舍得删的照片?城市的美景、动人的瞬间,我们一起分享,见证一个温情、美丽的日照。济宁银行日照分行、日照机场、日...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