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转型济宁科学发展主旋律

莱芜日报 2013-10-25 17:59 大字

济宁是著名的“孔孟之乡、运河之都”。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山东、河南、江苏、安徽四省结合处,总面积1.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47万。济宁区位优越、通衢四方,处在“长三角”与“环渤海”两大经济区的结合部、沿海与内地的过渡地带,京九、京沪、新石铁路和京沪高速铁路,京福、济菏、济徐、日东高速公路和四条国道在境内交织成网;京杭大运河纵贯全境,千吨级船队直达长江;济宁曲阜机场开通直达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主要城市的航线,建成了完备的“水、陆、铁、空”立体交通体系。济宁资源富集、物产丰饶,是我国东部少有的资源富集区,蕴藏着煤、稀土、铁等30多种矿藏,煤炭储量占全省一半以上,是全国十三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稀土储量居全国第二位。南四湖面积 1266平方公里,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济宁土地肥沃,河湖密布,农产品丰富,是全国重要的粮棉油基地、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名优畜牧品种繁育基地,享有鱼米之乡、大蒜之乡、麻鸭之乡等美誉。济宁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在这片文化沃土上,诞生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和孔子、孟子、颜子、曾子、子思子五大圣人,孕育了开启鸿蒙的始祖文化、博大精深的儒家文化、融南汇北的运河文化、忠义刚烈的水浒文化、流传千年的梁祝文化、秘藏真传的佛教文化,多种文化密集沉淀、交映生辉,使济宁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性城市。济宁是全国人文景观最集中的地区之一,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95处,曲阜、邹城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孔庙、孔府、孔林为世界文化遗产。

十年前,山东润峰集团还是一家以煤炭洗选、经营为主的小型民营企业;十年后的今天,润峰集团已经成为一家以新能源产业为主的大型民营企业,主要产业涉及“光”、“能”、“汽车研发”三个新能源领域,主营业务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光伏发电系统、光伏并网电站和电动汽车及LNG液体天然气汽车等,产品及业务涉及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入选“全球新能源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

润峰集团的“华丽转身”只是近年来济宁市转型发展的一个缩影。特别是2011年以来,济宁市紧紧围绕“与全省同步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围绕“转方式调结构促转型”这条主线,立足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创新驱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走出了一条独具济宁特色的转型发展之路。

济宁是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境内煤炭资源丰富,年产煤炭近9000万吨,是国家重点规划建设的13个煤炭能源基地之一。多年来,对煤炭开采的路径依赖是莱芜市多数县市区的基本生存状态,由此带来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对济宁长远的发展构成了潜在隐患。立足济宁实际,着眼济宁未来,市委、市政府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明确提出主动转型、率先转型。

在转型发展的进程中,他们始终把工业作为立市之本、强市之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做大产业实力、做强竞争力,加快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技术领先、节能环保的现代工业体系。为促进工业做大做强,莱芜市实施了大项目突破年、培植千百亿企业、扶持经济园区转型升级、推动全民创业、支持驻地企业融合发展等一系列有突破的系统性政策措施。为改变煤电独大格局,莱芜市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能源工业、装备制造、化学工业、食品工业“四大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膨胀,煤化工、工程机械、专用汽车、生物技术、纺织新材料、光电特色产业六个国家级产业基地集聚发展,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提高到63%。

作为山东省的老工业基地,济宁市在传统产业方面企业众多,兖矿集团、太阳纸业、华勤集团、如意科技集团、山推股份等为代表的一批骨干企业在全国同行业中居于前列。为让传统优势产业之花更加灿烂,济宁市出台了鼓励企业通过高新技术嫁接改造和兼并重组的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企业通过持续不断的创新走出“微笑曲线”的底层,加速向300亿、500亿、千亿级迈进,使现有的化工、纺织、机械制造、食品等主导产业进一步优化要素结构,形成内在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博弈中赢得更多的主动。据统计,2012年,莱芜市投资亿元以上工业技改项目332个,累计有39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济宁,销售收入过百亿企业达到8家,其中兖矿集团突破千亿元大关,太阳纸业和华勤集团双双突破300亿元。

在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济宁市坚持以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转型,通过强化技术创新、要素集聚、市场开发、龙头培育,在确定的重点领域内选择一批优势产业链进行集中培植,打造战略性产业新的增长点。成立于1991年的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承载起全市产业转型的希望。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全力支持高新区的建设与发展,量身打造最优惠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高新区发展环境和服务能力,培育内生发展动力。2010年济宁高新区成功晋升为国家级高新区,建成了多个国家级产业基地,工程机械、LED、纺织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形成了上下游相互衔接、产学研相互支撑的产业集群,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的生力军。同时,伴随着莱芜市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政策措施力度的不断加大,全市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台联电、润峰电力、中材玻纤、辰欣药业、英特力光通信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快速崛起。截至目前,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已达124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20%。

服务业既是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领域,又是促进工农业发展、加强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支撑,也是莱芜市转型发展的重要牵动力量。2012年,投资50亿元的万达广场、50亿元的豪德物流等一批服务业大项目相继启动和建成;森达美港、嘉祥铁水联运项目打造起全新的“运河物流”品牌。全市完成服务业投资800多亿元、增长21.5%,增加值占比提高1个百分点。

科技与人才是创新的基础,也是济宁市转型发展的坚实支撑。近年来,济宁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以全面落实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知识产权工作政策措施为抓手,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构建技术创新体系,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支持驻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协同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中科院计算所在济宁设立了物联网技术研究中心,国家LED检验检测中心已投入使用,山东省科学院首家分院落户济宁,创建了鲁南煤化工研究院、鲁南工程技术研究院,全市拥有国家级企业重点实验室3个、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0家、院士工作站24家、科技中介机构460家,这些创新平台已成为传统产业升级改造的关键支撑,成为孕育新兴产业的重要温床。为推进全民创业,莱芜市成立了创业投资公司,以母基金的方式引导各类创业投资基金落户济宁,目前已从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引入十多只风险投资基金。为实现人力资源结构的转型与提升,他们建立了科技人才培养基金,设立了科学技术最高奖,建立了人才公寓,完善人才评价考核机制等,努力使人才引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目前全市已先后引进11位国家级“千人计划”专家,引进硕士以上高层次人才1400多人,引进海外高端创新创业人才21人。为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最大限度地推进产学研合作,莱芜市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60余所国内著名的大院大所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与100多名专家教授签订技术合同和协议。同时,随着美国伊顿、日本小松、韩国三星、意大利倍耐力和台湾联华电子等39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联想、大唐电信、首创、中钢研、中材、吉利、玉柴、娃哈哈等国内众多顶级高技术企业入驻济宁,高新技术、创新型人才、先进理念也如影随形相伴而至,为莱芜市的转型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让济宁的发展更加充满了令人迷醉的活力。 

新闻推荐

颜庄镇优化镇域环境 助推经济提速

□特约记者 冯建华 通讯员 赵明亮●核心提示为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今年以来,颜庄...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