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新阳光的“高深”学问

莱芜日报 2011-06-10 23:08 大字

记者 李伟 刘凤

“公司运行挺平稳,很好!”6月8日,在钢城区艾山街道山东莱芜新阳光玻纤有限公司,公司负责人王义龙说,“公司目前年产能力3万吨以上,利税6000万元以上。”在经济形势普遍不好的大环境中,新阳光玻纤有限公司何以保持平稳运行?这里面包含着“高深”的学问。

生产规模往高处扩张

走进公司,远远就能听到机器的轰鸣声,顺着声音望去,是一栋三层楼高的建筑。“这些都是原材料,那是配料车间。配好料后放到池窑里高温熔化成玻璃液,再加工成中碱21支玻纤纱等产品。”王义龙领着我们来到一楼拉丝车间,只见在近50摄氏度的高温环境中,工人们在一排玻纤拉丝机旁忙碌着。一条条玻璃纤维丝排列在一起,宛若晶莹剔透的薄纱从拉丝机上缓缓流下,一条丝只有普通细线的千分之一粗,而且耐高温、耐腐蚀、绝缘。

在二楼和三楼的络纱车间,数十台络纱机在紧张运转着,一个个已经缠好的络纱筒子摆放在旁边。“像这种络纱筒子包装后就可以直接销售了,一个得有40多斤,卖4500块钱左右。”王义龙说。

2005年6月,新阳光玻纤有限公司刚开始建厂时,只有1200平方米的一层车间。2007年,为扩大规模加了一层,2009年又加了一层。这样,在占地不变的情况下,厂房规模扩大了2400平方米。规模往高处扩,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土地资源,获得了较大的产出量。

产业链条向深处延伸

由玻纤纱到玻璃球、玻纤布,由玻纤布到玻璃钢,在生产规模往高处扩张的同时,新阳光玻纤有限公司的产业链条也在不断向深处延伸。

2006年4月28日,新阳光玻纤有限公司正式投产运行,当时主要生产玻璃球、玻纤纱。在不断扩大玻纤纱生产规模的基础上,公司先后在莱钢、济宁建了3个分厂,生产玻纤纱的下游产品——— 玻纤布,市场进一步扩大。

当一种产品有多家企业生产、供大于求、产品利润空间下降时,新阳光玻纤公司就研发、引进新技术,向产业链条的深处延伸。公司建成的全国首条全煤气无火焰燃烧池窑拉丝生产线,技术全部是自主研发设计,填补了国内空白。凭着这项技术,公司生产的产品要比同类企业每吨成本低60元。

目前,公司又把目光转向了玻纤布的下游产品——— 玻璃钢。玻璃钢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化学化工、汽车及铁路交通运输等行业,发展前景广阔。“准备再建一分厂,生产玻璃钢,已经批下来了,就看市场形势了。”公司负责人如是说。 

新闻推荐

山东规划5年投入140亿元发展内河

山东省政府近日出台的加快内河水运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15年,目标完成投资140亿元,建设改造高等级航道350公里,重点建设京杭运河济宁至台儿庄段的扩能升级等工程。为推动目标实现,山东制定了系列具...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