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济宁五年破解一道题

日照日报 2010-03-25 03:00 大字

本报记者 宗瑞凯 李敏 贾艳锋

2009年,济宁评选出“十佳十差”干部,并将评选出的10名“最差”中层干部在当地媒体点名通报。

其实,一个个被点名通报的“活老虎”典型已经通过电视、报纸走进公众视野———

某乡镇领导紧急关头不作为。当地一家农户的几十亩套种玉米苗被人纵火,大火燃烧之际,接到农民求救电话的镇领导、派出所却置之不理,理由是风太大,到了现场也没法救火。

某管理部门一名执法者执行公务时以权欺人。对不慎把货运纸箱撒在高速路济宁段上的一对农民夫妇,先是罚收1000元清理费,又以纸箱破坏了路面为由罚款9800元。面对罚款依据的询问,这名执法者大怒:“我说罚多少就多少。要是敢乱投诉,你们的货车别想要回去。”

连续五年,济宁市决策者始终在破解一道题:转变作风!

连续五年,年年破题:从专治“庸、懒、散、乱、霸、贪”,到“创新发展环境落实年”、“干部作风建设年”、“跨越发展从我做起,转变作风从我起步”、“提升作风标杆,打造效能济宁”,这些主题实践活动环环相扣,着力从根本上解决干部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上的突出问题。围绕这些主题开展的活动,势头一浪高过一浪。

全市的视频大会上,纪委制作的名为《目击》《聚焦》《曝光》等纪实录像片相继“上演”,内容就是当年明察暗访拍录的本市干部作风问题的典型画面。

与“十佳十差”干部一样引起震动的,还有一年两次的电视现场直播群众评议干部。每个类别“垫底”窗口单位所在部门被取消评先树优资格,调整单位负责人,排名后三位的部门列为重点督察对象,限期整改。

进行暗访、实时监督的是济宁市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干部作风建设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两个机构。这“两办”与市纪委纠风办、投诉中心合署办公,全天候实体化运作,领衔的是济宁市委书记孙守刚。

“对干部作风最有发言权的是群众,如果仅靠规章制度自我约束,作风建设难以取得效果,必须向社会敞开大门,让社会公众力量推动作风建设。”济宁市优化办宣传处处长邱印江介绍。随着活动的逐年深入,济宁决定开门抓作风,把部门工作优劣的评判权交给群众,他们向社会各界招募1000名群众组成监督评议团,以当事人身份到各科室办理事务,把发现的问题核实清楚后曝光、处理,同时用做考核依据。2006年以来,济宁市共查处干部作风问题620多起,处理干部近500人。

规范抓作风,制度是保障。2006年,济宁出台《创新发展环境二十条规定》,对各种奢靡、浮躁、贪占现象一一做了制度约束,并确定“量罚标准”。之后,又连续出台《济宁行政效能监察工作试行办法》等6个统领性制度文件,对各领域的效能建设、行政问责、过错追究、跟踪问效等作出明确规定。

记者注意到,济宁市开发区还有个市民中心。市民中心是干什么的?“这个中心是一个拥有52个服务窗口的办事机构,它的名称最初叫济宁市开发区审批大厅,审批太冷太硬,称市民才贴切,窗口都是为市民服务的,这个观念得转变过来。”邱印江向我们解释了改名的初衷。

从市民中心这“一碗水”背后可以窥见“一池水”。

五年破一题,对当地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撬动效应,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发展的内生动力。5年来,济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以上,经济总量在全国地级以上城市跃升到第36位。2009年,没有任何政府背景的世界华商大会、浙商资本投资促进会、浙商大会,分别把济宁市评为当年度“中国北部城市沿海十大魅力城市”、“浙商投资最佳城市”和中国十个“最具投资潜力城市”之一。

“政策可以对上争引,但发展环境争取不来;资金项目可以引进,但干部作风引进不来”,济宁连续五年的“整风运动”“整”出了一派勃勃生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孔孟之乡,礼仪之邦”的济宁正在隆起服务环境的新高地。

(本报3月24日济宁电) 

新闻推荐

济宁“超5亿级”产业集群达30个

济宁日报讯(孔琦)据悉,目前日照市产业集群规模不断扩大,全市营业收入过5亿元的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到30个,集群企业达到2189家,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已成为了全市经济的重要支撑和新的增长点。近...

济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济宁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