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生命的托付 记梁山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ICU)主任刘性祥
本报通讯员王前
重症监护室,英文缩写ICU,被认为是离死亡最近,也是离生存最近的地方。在梁山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刘性祥眼里,这里同样是一个充满希望的地方。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一干就是30年,不知有多少患者在他的努力下赢得一线生机,挽回了生命。
作为科主任,刘性祥常跟同事说,ICU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主战场,是患者最接近死亡,也是最有希望的地方。死亡与希望就在一瞬间,这个瞬间就是医生的机会。而如何把握住这个稍纵即逝的机会,是对每一个ICU医生责任心、技术技能、心理素质、体力意志、沟通技巧的全面考验。
从医以来,刘性祥坚持学习与科研、临床工作紧密结合,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不让任何一丝机会逝去。30多年来,他先后在北京、上海、济南等地的知名医院培训进修,师从多名国内外著名专家教授,将行业内先进的医疗技术带回医院并推广应用。血液净化技术、体外生命支持技术……这些让不少患者重获希望的“利器”,正是来自刘主任的不懈努力。
作为一名医者,刘性祥几乎将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患者身上。他的一天是这样度过的:早上提前1小时到科室,将患者的情况查看一遍,审查病历、下医嘱、核对化验单,了解用药情况,交代管床护士注意事项等。早上8时,科室准时交接班,查房、会诊后,他开始与患者家属沟通患者的最新情况,解答家属疑虑,上班过程中做好随时抢救患者的准备……所有患者生命体征平稳,他安顿好一切才会下班。遇到病情特别严重的患者,他经常整晚回不了家。刘性祥的上班时间早已超过了12个小时,可从业近30年来,他始终坚持在临床一线,长期从事急危重症疾病诊断和治疗的临床和科研工作。
一天下午,刘性祥正在查房,一位患者突然发生大咯血,生命危在旦夕。“快!准备抢救!”听到一声呼喊,医护人员迅速放下手头工作,几秒钟内围在该患者床前,展开全力抢救。气管插管接呼吸机辅助呼吸,气管镜吸除肺内积血,保持呼吸道通畅,给药、备血……所有人紧紧盯着患者生命体征,每一个冷冰冰的数字变动,都牵动着大家的心。经过一夜的努力,患者终于脱离生命危险,患者家属感动地流下了泪水。
刘性祥牢记医者使命,践行着救死扶伤、勤业敬业,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用渊博的医学知识、丰富的临床经验,挽救了无数患者的生命,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认可。他先后获得梁山县“五一”劳动奖章”、梁山县先进科技工作者、梁山县优秀医师梁山县卫生系统先进个人等荣誉,发表论文《重症监护病房病原菌耐药性研究》等10余篇,出版著作《实用急危重症抢救技术》等5部。他用过硬的专业技术、细致暖心的关怀,托起患者生的希望,践行着一名医者的承诺。
2012年,梁山县人民医院组建重症医学科,刘性祥几乎每天都驻扎在病房,亲自参与医生轮值晚夜班,日夜坚守在岗位上,给年轻医生传经授道,提高了科室的业务水平。
为了给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支持,他带领团队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勇担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任务,不断开展新技术新业务,规范化的机械通气呼吸支持治疗、持续有创动脉血压监测、危重症患者的中心静脉置管及中心静脉压测定、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液体复苏、危重症患者系统规范的肠内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服毒患者的血液灌流治疗、危重症患者的床旁连续血液净化(CRRT)治疗、急性重症肝功能衰竭患者的人工肝治疗……一个个空白被填补,一个个记录被创造。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10年的努力和不断发展,梁山县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救治水平不断提升,成为全院重症患者救治中心,救治各类危重症患者6000余人次,使许多鲜活的生命得以延续。
近年来,在该院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刘性祥及科室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重症医学科发展迅猛,目前拥有床位17张。为进一步满足患者的需求,一个拥有20张床的病区正在建设中,同时加快人才梯队的培养,无论在技术设备、团队力量、临床水平上都将有一个大的提升,为更多患者赢得生机。
刘性祥在重症医学科的岗位上,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也没有任何豪言壮语,但他却以自己付出的艰辛和汗水,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闪亮风采。正是他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无私奉献的境界,感受到了另一种爱岗敬业的情怀。
新闻推荐
本报梁山讯(通讯员关洪海戚一品)近年来,梁山县人社局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统筹疫情防控和就业工作,围绕县域经...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