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枣”与“梁山吼”的结缘 吴济夫

济宁日报 2020-06-20 15:10 大字

地处戏剧之乡鲁西南的梁山县,是枣梆剧种的诞生地,故有“本地枣”“梁山吼”之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明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有一山西人来鲁西南做生意,落户于梁山南部的方庙村开设豆腐坊。一天下雨,工友闲聊。他说,我给你们唱戏听吧。他是山西人,用的晋地方言,唱的上党梆子,颇有蛮意,惹得哄堂大笑。久而久之,听习惯了,也哼了起来。

清同治初年,山西上党梆子“十万班”来鲁西南巡回演出,历时一年。戏迷纷纷到戏班拜师学艺,老艺人石儒秀跟戏班学了几出大戏。1867年,方庙从山西请来绰号“大闺女”的潘朝绪,正式收徒学戏。潘老外号“戏包”“戏篓”,会戏多、样样通,“一人一台戏”。历时三年,建立了“义盛班”。因戏是山西人教,又教唱的山西戏,平时人们又相互善意的戏称“山东侉子”“山西zhao子”。“zhao”字不会写,就用“山西人”组合造一个字:立人旁,上山下西摞在一起。剧种就叫“zhao梆”。1956年山东省第二届戏剧观摩汇演,在审查节目时,省委书记舒同发现用“山西人”合体字做剧种名,含贬义,有讽刺意味;遂因剧种所用棒子粗大且系枣木所做,定名“梁山枣梆”。

清朝末年,枣梆艺人石儒秀、樊五扎、樊欣贤、吴凤珠等办科班最多。抗日战争时期,“义盛班”归昆山县。新中国成立前夕,义盛班和曹州文工团是鲁西南地区两个最大的演出团体。1949年前后,梁山枣梆艺人各地办班,吴凤珠在方庙一带办起了枣梆戏校。1949年夏天建立了“南旺县枣梆剧团”。1953年撤县,改名“梁山县枣梆剧团”。后由曹县来了大平调剧团,1956年底梁山县一时就有了“人民”“洪峰”“大平调”“枣梆”4个剧团。

梁山枣梆,属于地方稀有戏曲剧种,主要流行在菏泽、郓城、梁山、巨野、鄄城、定陶及冀、鲁、豫边区。它是山西上党梆子流入鲁西南后,在当地语言影响下,吸取泽州调等有关剧种和地方曲艺说唱之长发展形成的。它的唱腔音乐属于板腔体,曲调流畅,表现力强,有丰富的板式和曲牌,演唱起来既高亢激昂又委婉活泼。其表演具有粗犷豪放的特点,与流行地的区域特性和观众的欣赏习惯正相吻合。

梁山枣梆保留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生活和社交习俗,体现了古代仁、忠、厚、义、奸、诚等具体形态,保存并继承了古老的表演技巧和手法,像《徐龙铡子》《三开膛》《迎风剑》等戏中的挂彩技术、五星定钉等,形象逼真,活灵活现,为枣梆戏看家的独有特技。

正因为枣梆戏有炉火纯青的演技,才使“只要唱对台戏,枣梆从没输过”的定型理念,并深深根植于黄河两岸广大人民群众的心目中。乡间百姓中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锣鼓一响,满街人躺”“三天不吃饭,也得把戏看”“几个窝窝几根葱,撵着戏班听半冬”“戏班一走,松死几口;别埋别埋,戏班还来”,生动地反映出群众对于戏剧如痴如醉的迷恋和崇拜。

上世纪60年代,梁山县寿张集“井班”出身的文生蒋金杯,演戏潇洒飘逸,唱腔优美,吐字清晰,善演“提寇”,远近闻名,后任邯郸市剧团业务团长。他回家探亲,好友、戏迷争相探望,求演“提寇”,他当场应允。消息传开,四乡轰动。演戏那天,数万观众涌向寿张集,人满为患,戏园子的围墙难以承受,轰然倒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被禁锢十多年的传统历史戏重新搬上舞台。小路口公社第一台枣梆戏,夜里下两点才开戏,观众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一直唱到天亮,人们还不愿离去。此后,枣梆老艺人纷纷组班建团,一时间大路口公社竟有了三个枣梆剧团,到处演出,深受欢迎。记者写成长篇通讯《梁山脚下锣鼓声》,1982年发表在《大众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发,《人民日报·海外版》全文转载。一时间,梁山枣梆名扬神州,蜚声海外。

梁山枣梆行当分工精细,生、旦、净、末、丑各有特色。传统的枣梆剧社,骨干演员必须具备“四生”“四旦”“ 四花脸”。生行分袖生、架子生、文生和武生,旦行分为青衣、红衣(红衫子)、闺门旦、老旦、彩旦,净分为大花脸、黑脸、白脸、二花脸,末行分为须生和白胡老外。丑行分文丑、武丑、旦丑、大丑和小丑。男角色演唱时,用本嗓吐字,粗犷豪放,拖腔绵长,用假嗓(二本腔)拖腔变音截然,“呕”“吼”“啊”“唉”收尾。旦角、小生、丑角结尾则用“咿”“呀”托腔变音,曲调委婉,悦耳动听。表演程式各行当都有它不同的形式,如旦角行“青衣走、大甩手,小旦走、风摆柳,红脸出场四方步,花脸虎步齐双肘”。梁山枣梆在唱腔方面,不同于其他剧种,唱词定格和唱腔分工结构都比较严格,落韵平仄受格律限制,规律性强。

梁山枣梆传统的伴奏乐队由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两部分组成,简称“文武场”。丝竹乐器称“文场”,打击乐器称“武场”。传统伴奏乐器为“老三把”,即板胡、锯琴和二胡。辅助乐器有笙和竹笛,通常称为“丝竹乐器”,丝乐即弦乐,竹乐即笙和笛。梁山枣梆文场伴奏曲牌,主要分为“丝竹曲牌”和“大笛曲牌”两部分。特定曲牌有欢快和悲哀两种。武场司鼓是整个舞台的总指挥,把握整个戏剧的节奏、唱腔、念白的快慢缓急,表演动作的长短、力度。枣梆戏鼎盛时期,剧目有三百余出,多取材于民间的演义小说。现有记录整理出的传统剧目八十余出。

梁山枣梆第八代传人张帆和,8岁随父学艺,孜孜不倦,矢志不移,吹、拉、弹、唱、编、导样样精通。近年来,他不仅发掘整理了一批优秀传统剧目,还新创作了一些现代剧目。其中,改编的11部传统戏,被齐鲁音像出版社录制成光盘全国发行,新创作的8部时代戏分别获省、市奖励,围绕水浒文化创作的4部枣梆剧目被大型纪录片《八百年水浒》收入其中。

新闻推荐

这俩小伙大白天抢手机 拿了就跑!恰巧碰上辅警路过

本报记者李胜男通讯员徐文静郑龙君俩男子假装购物,实际心怀不轨,两部苹果手机被抢夺,店主眼看小贼要逃,却没想到巧遇神兵天降...

梁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梁山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