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项目撬动产业发展 全市下派干部引领村级集体经济增收

济宁日报 2019-12-08 08:31 大字

本报通讯员刘儒静

初冬时节,寒意渐浓。梁山县黑虎庙镇杨桥村“万头畜牧养殖基地”项目建设现场正在热火朝天地紧张施工中。在基地施工现场,济宁市派梁山县黑虎庙镇杨桥村第一书记林长运介绍说:“我们这个集约化畜牧养殖基地项目用市派第一书记帮扶资金40万元入股,剩余资金招商引资,实行市场化运作形式,采取‘党支部+基地+合作社+养殖户’的模式,吸引散养户集中养殖。项目完工后,可以存栏牛10000头、羊30000只,可以每年增加村级集体收入20余万元。下一步,我们还将通过建设‘种植+牛羊+粪便回收+食用菌+有机肥加工+特色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链,大力发展畜牧产品深加工和流通,努力提高畜牧产品的附加值,打造独具杨桥村特色的畜牧产品产业。”

这是全市下派干部帮扶项目建设的一个工作缩影。2019年,全市以下派工作为平台,推动工作力量下沉,拧紧“资金”“队伍”“政策”三股绳,促资源叠加,不断推动乡村产业优化发展,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市县财政整合政策资金为乡村振兴服务队服务村和第一书记村每年安排3亿多元项目补助资金,为帮扶干部提供资金保障;市县两级形成了以1310名驻村第一书记、66支乡村振兴服务队为主要力量的帮扶队伍,人员齐备,队伍素质高;积极整合各行业、各部门的政策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优质帮扶项目,以点带面,促进高质量发展。

泗水县杨柳镇乡村振兴服务队依托当地甘薯食品加工企业优势,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广“支部+合作社+企业+农户”模式,统筹整合下派干部帮扶资金,投资300余万元,流转100亩土地,建设62座甘薯温室育苗大棚,每年可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多万元。曲阜市小雪街道乡村振兴服务队挖掘本地种植养殖人才技术,充分利用帮扶资金为发展产业项目赋能,推动帮扶前苗营村肉鹅养殖及猕猴桃种植、西鲁村阳光玫瑰葡萄种植、南雪村猕猴桃基地项目、店北头村蘑菇大棚建设全面启动实施。“这些养殖种植项目陆续启动,将徐徐拉开产业发展带动村级集体增收的序幕。”谈到帮扶村未来的发展,小雪街道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葛俊岳对此满怀信心。

派驻基层短短4个月以来,各乡村振兴服务队和第一书记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积极探索多种发展模式,推进“党建引领、政策激励、村社融合、多方帮扶、梯次迈进”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助力帮扶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为扩大帮扶资金使用效益,对下派帮扶项目优化程序创新机制,制定印发《济宁市市派第一书记、乡村振兴服务队帮扶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试行)》,要求用于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部分,不少于70%。帮扶项目采取“村级申报,镇级审核,县级审批,行业部门指导服务监管,市下派工作机构备案监督问效”的方式进行。下派干部和服务队在充分调研、听取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结合村庄发展特点,会同乡镇(街道)、村“两委”考察论证,确定帮扶项目,编制项目实施方案。乡镇政府对项目实施方案的科学性、合理性进行审核把关后,报县级组织部门。县级组织部门在收到项目村实施方案10个工作日内,组织行业部门进行论证评审并出具书面审批意见。下派干部和服务队为项目第一责任人,会同项目村按照批复的实施方案实施。项目完工后,由县直行业部门完成竣工验收,县级建立健全项目后续管护机制,镇级做好项目收益分配管理和资产移交、确权登记,落实资产管护责任,确保项目健康持续运行。

为进一步提升产业项目实施的可操作性,嘉祥县成立下派干部帮扶产业项目评估小组,由各评估小组专家成员从各自专业角度对产业项目进行评估。帮扶项目评估主要采取“一会一勘一反馈”的模式进行,即在镇(街)召开项目评审会、现场实地勘测、当场反馈交流评估意见建议的模式。各部门专家突出产业项目评估重点,严格认定,对下派干部帮扶产业项目进行综合分析研判。

为加强项目论证和储备,着力解决资金使用效率低和盲目建设等问题,全市建立第一书记及乡村振兴服务队帮扶项目库,定期组织项目采集入库,项目库实行动态管理,对各类帮扶资金整合为“资金池”,多渠进单渠出,便于帮扶干部统筹使用资金,破除项目资金瓶颈。目前,通过前期多方考察、论证和反复征求意见,全市各级下派干部已初步确定了产业帮扶项目700余个,累计帮助新增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980余万元,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注入了“一泓活水”。

新闻推荐

梁山县完成卫生监督 “双随机”抽查任务

“双随机、一公开”是梁山县卫生监督工作的重点,自“双随机”任务启动以来,县卫生健康综合执法大队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

梁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梁山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