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竹禅《达摩图》鉴赏
《达摩图》
□刘敏文/图
清竹禅《达摩图》,纸本,立轴,纵146厘米、横78厘米。画面为主尊达摩,身披带帽长披风,侧立,赤足,作行进漫步停立状;头向左侧转,目视侧前方,双目圆睁,门牙外露,眉鼻额如罗云,耳际发,胡须浓密。达摩右手持长杖扛于右肩,杖尖垂吊一双草鞋,左手执拂尘(禅宗以拂子作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尘是说法的表征)。整幅画作构思巧妙,意境悠长。款“竹禅”,钤“竹禅写生”“王者画印”印章。
竹禅,生于清道光四年(1824),卒于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俗姓王,法名熹,平生爱竹,又是一位禅僧,故取名“竹禅”。竹禅是重庆市梁平县仁贤乡人,双桂堂第十代住持方丈,清代著名书画大师、佛学大师、古琴大师。金石雕刻、绘画自成一格,水墨人物、山水、竹石别成一派,题画诗亦佳,多为禅机佛语,与“扬州八怪”齐名,居清中晚期书画名家之首。其书画作品收入《海上墨林》《韬养斋笔》《益州书画录》等书中,著有《画家三昧》6卷传世,其名载入《中国美术家名人辞典》,被列为世界著名宗教人物。竹禅还曾为慈禧太后作画、传戒。
竹禅和尚所在的梁平县,是一个佛法兴盛的地方,尤其是清初,破山海明禅师自宁波天童归来,创立双桂堂,成为清代西南地区的佛教重地。据《梁山县志》记载,光绪初年,全县尚有寺、庵近150所。就是在这样一个受佛法熏习的氛围下,这位王氏之子于梁平县报国寺剃度出家。竹禅作为一位佛教徒,很喜欢画佛、菩萨和罗汉像。他年轻时曾得见唐末著名画僧贯休的十六罗汉石刻拓片,经数年努力,专门潜心摹绘了十几堂,送各丛林供奉。贯休的十六罗汉像,画法奇古,一直作为后世的范本,但经过竹禅琢磨分析,细阅佛典,取其长避其短,自辟门径,重绘了别具一格的十六罗汉像。所画罗汉,形态各异,神光迸露;罗汉所倚怪石,或威猛若狮虎,或狡黠如鹰隼。而竹禅另一些画中的怪石,则又孤寒若钓叟,或俊俏如美人,其意味无穷。
竹禅的佛画人物题材中,除罗汉外,当数达摩。达摩,印度人,原名菩提多罗,后改名菩提达摩,自称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为中国禅宗的始祖,故中国的禅宗又称达摩宗,主要宣扬二入四行禅法。达摩祖师的思想,对中华文化有很大的影响。在竹禅的画作中,除本文所提到的《达摩图》外,还有关于达摩生平的《一苇渡江》图传世。在中国绘画史上,达摩的形象特点极为突出。《续高僧传》说他是南天竺人,长相与汉人不一样。达摩形象是十三世纪以后塑造出来的,有“丰颐蹙额,深目大鼻”或“庞眉大目,朵颐隆鼻”等特征,造型沿袭了贯休罗汉的造型,也有石窟雕塑高目深鼻的外国比丘的影子。高鼻子、大眼睛、粗眉毛、宽而秃额头的顶门,便成了达摩图像梵相的第一特征。然而,竹禅所绘这幅《达摩图》,右手持长杖、左手执佛尘、身披带帽长披风的造像特征,应是宋代的流行时尚,或许象征达摩远航自异国,又渡江,在风大的环境中必须穿带帽长披风才能保护头部。另一推测是,披头巾代表平民,因宋代的白衣观音像均有披头巾。白衣观音是观音像一反所有宝冠高耸璎珞严饰的造型,而呈现出平民化的式样。十三世纪之际,白衣观音流行一时,平面的画像、立体的雕像均是如此。竹禅在《达摩图》中如此设计,或许也是白衣观音的影响所致。
新闻推荐
诗朗诵展示书法作品本报讯“春天举起南岳镇的一朵微笑/迎宾/老远/我就听到了桃花走下山的脚步声/正赶着一个个春天的故事/欢天喜地而来……”3月19日,一场充满诗情画意的诗歌朗诵会在达川区南岳镇...
梁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梁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