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盘活村庄老屋子 找到脱贫好路子 “第一书记”点屋生“金”

泰安日报 2016-06-03 11:35 大字

 

□特约记者 苏本善 通讯员 臧国庆

一大早醒来,杜召轩来不及洗刷,穿上衣服提着喷壶就钻进了东屋。屋子不到20平方,门窗用帘子遮得严严实实,里面紧凑地摆了3个上下两层的铁架,10多公分厚的土层上密密麻麻长满了黑色的小蘑菇。

这种蘑菇非比寻常,它们的名字叫鸡枞菌,有着食用菌之王的头衔,其特点是肉质肥厚,质细丝白,脆嫩爽口,富含20多种氨基酸及维生素C,有着很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

要说这蘑菇如何到了杜召轩家,还得从派驻该村的省派扶贫“第一书记”罗德亮说起。罗德亮原单位在省交通运输厅港航局运输处,2015年2月来到东平县西三旺村。

西三旺村有人口370户1420人,其中贫困户有91户151人,是省级贫困村。“刚到村里时很茫然,当时村东边的山头已经承包出去了,土地也流转了,一时找不到可以开发的资源。”罗德亮说,如何带领贫困村民脱贫致富成为他面临的大难题。

只有开阔思路才能破解难题。罗德亮先后5次组织村里的部分干部和村民代表外出学习。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先后到定陶、单县考察蛋鹅和蛋鸡养殖,到梁山县考察食用菌养殖。

考察归来,罗德亮反复考虑村里情况,最后认为鸡枞菌养殖是个不错的项目。“鸡枞菌养殖对环境要求相对宽松,村里老房子多,稍加改造就可利用。”罗德亮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老屋,还能节省成本。

“尽管深受鼓舞,但真到了干事儿的时候,大家却打起了退堂鼓。”西三旺村支部书记李正坤说,村民是穷怕了,经不起任何的失败。

出现这种情况,罗德亮看在眼里,却又急在心里。村民的顾虑是现实的,但畏手畏脚的结果只能是一直穷下去。

“不行就先行试养一下,见了效果再全村推广。”罗德亮的想法得到了李正坤的支持。

说干就干,2015年12月,4户村民自告奋勇先行试养,杜召轩就是其中一户。杜召轩今年63岁,儿女都已成家,平时老两口守着老屋生活。“鸡枞菌养殖劳动量小,我们老两口就能干,要是真成了,也算有个营生。”杜召轩说。

杜召轩把空了多年的东屋收拾出来,焊铁架、培土、安布帘,一切准备工作就绪。罗德亮联系了梁山远洋农业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对4户村民进行培训,现场指导种植。

杜召轩家有3个铁架,上下两层,一共60个平方,共种植约2400包菌种。“这东西在26℃到30℃才生长,要勤洒水保持土壤湿润。”杜召轩说,今年4月中旬的时候开始出蘑菇,每天能采3—4次,一次能采5斤左右。

技术人员介绍,一包菌种大约可以出6两鲜蘑菇。照此估算,杜召轩家一茬约产1400斤鲜蘑菇,晒干的话就是170斤,按一年两茬算毛收入约在3.4万元。一包菌种3.7元,其余成本可忽略不计,这样杜召轩可年收入约2万元。

“蘑菇收获晒干后,远洋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上门回收。”罗德亮说,虽然蘑菇还没完全收获,但是公司已上门联系两次,这给养殖户吃了颗定心丸。

杜召轩家老屋种出“金蘑菇”的事儿不胫而走。西三旺村和邻村的不少村民坐不住了,他们一波波地到杜召轩家实地参观,甚至有40多户村民已经比照杜召轩家做好了养殖用的铁架。

看到村民们认可鸡枞菌养殖,罗德亮终于松了口气。不过此时的他有着更长远的打算,他计划在村里新建一个小型冷库,还准备上一套烘干设备,这样养殖户就能减少对天气的依赖,养殖就更有保障。

“原则上鸡枞菌养殖优先考虑贫困户,一般户要养的话要承担成本,销售后利润的30%平分给村里的贫困户。”罗德亮说,他的想法是要把鸡枞菌养殖打造成当地的一个特色产业,以产业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一户人,一口屋,一年收入万把元,鸡枞菌养殖充分考虑了贫困户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具有技术含量低、日常管理简单、成本少、见效快、效益高的特点,为推动全县***提供了借鉴。”东平县委书记赵德健说。

在东平,罗德亮的做法并非个例。2015年以来,该县有186位省、市、县派“第一书记”驻村开展扶贫帮扶工作,共实施产业扶贫项目231个,总投资7599万元,极大推动了当地扶贫工作开展。仅25名省派“第一书记”所在村,贫困人口就由2014年底的2664户8894人减少目前的到961户2792人。

新闻推荐

长清两辆车相撞孕妇姐妹护胎儿

□见习记者 印朋 本报记者 魏巍17日上午10点半左右,一辆客车由北向南行驶到长清区文昌镇西苏村时,与一辆黑色轿车相撞后冲入路边的沟中发生侧翻,客车内十多名乘客不同程度受伤。记者从长清区人...

梁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梁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