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种子方孝孺与东平“方”姓
在六百多年前的那场血雨腥风中,明成祖朱棣从他的侄子建文帝手中,成功地夺取了皇位。为惩罚方孝孺对建文帝的忠心,他不但将方孝孺残忍地杀害,还株连其十族。在中国传统的亲属关系中,最多也就是九族。但是,朱棣史无前例地将方孝孺的门生故旧也算作一族,全部杀掉,造成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十族之诛。如今,方孝孺的血肉之躯早已灰飞烟灭,朱棣抢夺来的皇位也早已被不肖子孙所葬送,但方孝孺的成仁取义与朱棣的残暴杀戮却同样留在了那段历史中。
方孝孺,字希直,号逊志。他天资聪颖,好学不倦。三岁能识数目。四岁“精敏绝伦,步趋不苟,愚庵公奇也”。六岁能诗。及至十几岁,他就很擅长做文章,下笔千言立就,乡人都称他为“小韩子”。
方孝孺的父亲方克勤,曾任山东济宁知府,政绩卓著,《明史·循吏传》有其名。方孝孺随父学习,深受齐鲁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后来方孝孺师从宋濂。宋濂是元末明初有着重大影响的理学家,也是明初文坛魁首,深受朱元璋赏识,朝廷的各种典章制定都交给宋濂去办,“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
洪武十六年(1383年)正月,因大臣吴沉、揭枢的推荐,朱元璋召见了方孝孺。方孝孺的才学令朱元璋惊叹:“异才也!”朱元璋回头问揭枢:“方孝孺和你相比,如何?”揭枢说:“他的才学是臣的十倍。”这次方孝孺虽然没有被授予官职,但给朱元璋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后来,方孝孺被仇家牵连被捕,朱元璋将他释放了。以后又有近十年的时间,方孝孺都过着著书授徒的生活,先后撰有《周易考次》《宋史要言》《文统》等多部作品,还写了大量的诗歌。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方孝孺再次因大臣推荐受到朱元璋的召见。这次朱元璋说:“现在还不是用方孝孺的时候。”最后,朱元璋碍于朝中大臣的多次举荐,就授予方孝孺一个汉中府学教授的职位。这只是个从九品学官。次年正月刚过,方孝孺携带家眷踏上旅程,前往汉中赴任。
一年后,在蜀王朱椿的再三恳请下,方孝孺兼任蜀王世子的老师。蜀王朱椿是朱元璋的第十一子,他与他的父皇、兄弟多有不同,为人随和,重视教育,对名士和学者也很尊重。在蜀王府的数年,蜀王一直很敬重方孝孺的道德和学问,命名方孝孺读书之庐为“正学”,方孝孺因而被后人称为“正学先生”。燕王朱棣的谋士姚广孝曾称方孝孺是“天下读书种子”,这些美称都是对方孝孺真情的赞美。
朱元璋死后,皇太孙朱允炆成为大明王朝的第二位皇帝。他很早就听说过方孝孺的贤名,便一纸诏书将方孝孺召入京来。方孝孺终于等来了他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
方孝孺到京后被授为翰林侍讲,次年迁侍讲学士,虽然品级并不高,但是他已成为建文帝的近臣。无论是讨论国家大事,还是读书释疑,他都是建文帝身边不可缺少的人之一。方孝孺的才学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修《太祖实录》《类要》等书,他都被任命为总裁。皇帝的信任和尊重,让方孝孺心怀感激,他忠心辅佐年轻的新皇帝推行仁政。建文帝自幼生长于宫廷,受到传统儒家教育,注重听从大臣们的意见,朝中上下由此形成了较为宽松的氛围。建文帝以仁义礼治为主要指导思想所采取的一系列变革,后来被史家称为“建文新政”。
建文帝推行“宽仁”之政与方孝孺提出的“以德为主、以法辅之”的德治思想不谋而合。在方孝孺的参与下,建文帝平反了一大批冤假错案,并实施了一系列新政,深得民心。但是,他们缺乏政治斗争的经验,无法应付来自燕王朱棣的威胁。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将建文帝和方孝孺等人逐渐推向了绝境。朝廷中能够带兵打仗的武将,在洪武朝几乎被朱元璋赶尽杀绝,前线战事节节失利,最终走向失败。
朱棣篡位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对那些曾经反对他的人进行疯狂的报复。建文帝的主要谋士黄子澄和齐泰都被“族诛”。朱棣对抵抗最为坚决的铁铉恨之入骨,命人割下了他的耳鼻,又砍碎他的身体。更令人切齿的是,朱棣还将他们的妻女发往教坊司,充为官妓,任人凌辱。
当年,朱棣挥师南下时,其最依赖的谋士姚广孝曾跪地向他请求:“方孝孺是个才学出众的人,当我们取得胜利的时候,他肯定不会降服于您,但请您不要杀他。杀了他,那么天下的‘读书种子\’就没有了!”朱棣点头同意了他的请求。但朱棣进入南京城的当天,方孝孺就被捕下狱。朱棣即位时要拟即位诏书,朱棣想到了让方孝孺写,来装点门面。朱棣便召方孝孺上殿草拟即位诏书,然而此事的发展却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
方孝孺不但没有理会朱棣,反而存心要为建文帝鸣不平。他身穿孝服,在大殿上痛哭不止。朱棣见他这样,就走下宝座,劝他说:“先生不要自己苦自己。我只是效法周公辅佐成王而已。”方孝孺问:“那成王在哪里?”朱棣回答:“他已经自焚死了。”方孝孺又问:“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儿子为皇帝?”朱棣道:“他尚年幼,国家需要有能力的大人治理。”方孝孺步步紧逼:“那为什么不立成王的弟弟呢?”此时朱棣已经很不高兴,但还在忍耐,说:“这是朕的家事。”同时,他命人把笔墨准备好,并对方孝孺说:“诏告天下的即位诏书,一定要先生起草才行。”方孝孺挥笔写下了几个大字:“燕王篡位。”写完后,方孝孺就将笔扔到地上,并高声说:“你就是杀了我,我也不会给你起草诏书的。”朱棣强压怒火:“怎么能这么容易就让你死,就算你不怕死,难道你不怕株连九族吗?”方孝孺立刻回敬道:“就是株连十族又能拿我怎么样?”朱棣勃然大怒,将其重新投入大牢。盛怒之下,朱棣要诛灭方孝孺十族。自古以来,最严厉的莫过于诛九族,从没有诛十族的先例。方孝孺一案,朱棣可算是开了先河,空前绝后。
朱棣登上皇帝宝座的第八天,就在南京的聚宝门(今江苏南京中华门)外开始诛方孝孺十族。朱棣将逮捕的方氏族人和朋友都一一送到方孝孺的面前杀死。方孝孺对自己即将被杀丝毫不感到畏惧,但看到受牵连的人就要被砍头,他泪流满面,撕心裂肺。方孝孺兄弟三人,哥哥早已病逝,弟弟又遭此难,方孝孺内心的伤痛无法言说。他的弟弟孝友却丝毫没有责怪他,反而临死劝慰兄长,作诗道:
阿兄何必泪潸潸,取义成仁在此间。
华表柱头千载后,旅魂依旧到家山。
临到最后杀方孝孺时,方孝孺谩骂不止。朱棣先是命人将方孝孺的嘴割裂至两耳,并割下舌头,随后处以凌迟之刑。方孝孺在临刑前曾作《绝命词》一首:
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
三纲易位兮四维不修。
骨肉相残兮至亲为仇,
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
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
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
诗中悲愤难平的心绪令人不忍卒读。方孝孺死时年仅四十六岁。门人廖镛、廖铭(皆开国功臣廖永忠之孙)在方孝孺被杀后,偷偷收了方孝孺的遗骸,并将其葬于聚宝门外山上(今南京中华门外雨花台东麓)。
诛方孝孺十族,死者多达873人,行刑七日方止。
方孝孺故里,在明代称为“缑城里”,今浙江省宁波市宁海县大佳何镇溪上方。这里的方姓,自宋初由浙江桐庐迁居宁海,至方孝孺已是第十四世。方孝孺故里背靠狮子山,狮子山谷有一条溪流,溪的上游居住着姓方的氏族,即为溪上方。溪的下游居住着姓王的氏族,即为溪下王。两姓族人,世代居住,和睦相处。据考证,方姓源于河南,后多数聚集在浙江、安徽一带。
建文四年(1402年),方孝孺遭磔刑,灭十族。正当靖难之时,溪下王王氏千方百计掩护方氏,把方克浩(方克勤族弟)之妻郑氏,当作王氏人,骗过了官兵的追捕,方氏后代留下了种子。同溪两氏,患难之交,至今美谈佳传。
也许,因历史上方孝孺父亲方克勤曾多年任山东济宁知府的缘故,方孝孺也曾随父在山东有过居住的经历。方克勤、方孝孺故里虽远在浙江,但与山东东平却产生了联系。如今,居住在东平县老湖镇西村的方氏家族,一般农户家里内门上有一副固定的春联:上联是,谈笑有鸿儒。下联为,往来无白丁。横披是,正学世家。据考证,东平方姓始祖来自浙江,主要分布在老湖镇西村一带。1957年版《东原方氏族谱》这样记载,“我始祖孝孺公赋性忠义刚直不曲,靖难殉节罪招灭族之祸,幸我祖长公子微服而出隐姓埋名潜匿于东平城西之鹅鸭厂,因生活迫窘出售御带,复经二次被剿继迁于郁家村”。谈起家族的迁徙路线图,这里的1500名方姓家族成员均自称“正学世家”,是明代方克勤、方孝孺的后裔。
方孝孺后人在“靖难之役”后,极少数人死里逃生,流亡他乡。据西村方姓后人介绍,先祖先是隐姓埋名,将方姓改为房姓,长达百年之久,直到明朝末年为方孝孺平反之后,他们才恢复原姓。他们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由浙江宁海逃到山东,一开始在如今的梁山县小安山镇鹅鸭厂附近生活。后来,迁到东平湖内的郁家村居住。东平湖打堤时,又由湖里搬到了湖边现址,这就是现在的西村,方姓也成了西村的最大姓。之前,为响应国家历次移民,有的迁移到北京,有的迁移到内蒙古吉吉嘎,更多的是在1959年东平湖移民时,客居在了黑龙江省克山县、宁安市等地。据不完全统计,仅因工作、移民、投亲靠友等迁出的方姓至少有400人。
东平老湖镇西村一带的方姓是否真正就是方孝孺的后裔,也许有人认可,也许有人怀疑。但《东原方氏家谱》(历史上东平称东原)上却有着明确记载,甚至连当时的流落过程都记载得清清楚楚。无论他人如何评说,但这里的方姓家族则视自己为方孝孺的后裔,几百年来一直流传着方克勤、方孝孺的故事,流传着建文帝赐予方孝孺御带的故事,并且将一直流传下去。而且,方孝孺也深深影响了这里的方姓后人,先后走出了许多有志之士,有共和国将军、革命烈士、博士教授等,尤其是教师特别多,“读书种子”方孝孺的作风得以传承。
□方雷
新闻推荐
本报1月5日讯(记者 董忆)日前,记者从全市护路联防暨治安秩序集中整治工作会议上获悉,国家和省重点铁路建设工程中南通道泰安段即日起至1月底开展治安秩序集中整治活动。 为加强护路...
梁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梁山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