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得住寂寞 扛得起责任 风雨无阻 年 守的是人更是信仰 37
本报记者 万德龙
实习生 周晓妍通讯员 张方圆
37年,他用铁锹和錾子凿开硬石,用双肩运土上山,将土少石多的荒山变成绿水青山。他用满腔热血守护革命烈士,用责任担当建设起革命烈士纪念塔、纪念馆。他就是金乡县羊山烈士陵园管委会副主任李建军,自1982年起,他在工作岗位上坚守了37个年头。今年7月26日,在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上,李建军获得全国退役军人工作模范个人的光荣称号。
爷孙接棒守陵,再难也要自己扛
如今,有一万多名在鲁西南战役中牺牲的烈士,安息于金乡县羊山镇烈士陵园。儿时的李建军常听外公讲述鲁西南战役和自己在羊山守墓的故事。“老人家经历过羊山战斗,这些长眠羊山的烈士多数是年轻的战士,他们为了后人幸福生活,献出了生命。”李建军说,外公不想让自己的战友们孤单,便在此守陵25年。
1982年,李建军的外公杨邵堂75岁,守墓工作需要一个接班人,年仅18岁的李建军接过了为烈士守墓的接力棒,这一守就是37年。“我刚上班时,羊山烈士陵园的规模还很小,几间简陋的石屋放一张桌、一张床,就是住宿和办公的地方。”李建军告诉记者,起初,因山上土少石多,栽树很困难,不易管理,特别是冬季,为了栽一棵树,李建军和同事们用铁锹把上面的冰块和冻土刨下来,用錾子把石头打开,再用肩膀把好土从山下扛上来,进行树木栽植。
为了让世世代代的人都能记住这些牺牲的英雄们,李建军立志修缮烈士公墓。由于资金匮乏,他冬天冒着零下十几度的严寒,去筹措资金。为节省交通费用,大多情况下都是步行或骑自行车。常常一块红薯、一杯水当作一顿饭。
每天早来晚归,把陵园查看一遍
守陵的日子,枯燥又艰苦。起初虽然也有过彷徨和动摇,但每当回想起革命先烈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外公的坚守,“守下来”的信念变得越来越坚韧。在李建军的心里,陵园已成了他另一个家,有了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时至今日,擦拭墓碑、栽花种树、修剪花草、清扫积雪落叶……每一件事他都冲在最前面。
2009年,在患有心脏病和严重腿部静脉曲张的情况下,他仍四处奔走,为王杰纪念馆建设争取了1050万元的专项资金。“李主任时刻想着陵园,春节也不回家,每天都早来晚归,把陵园上下查看一两遍。”李建军的同事尚卓莹说。2010年5月,由于常年超负荷工作,李建军因腿部静脉曲张不能站立进行了手术。在手术恢复中,因为无法行走,刚开始他每天打电话询问工程建设情况,后来他干脆买了一辆电动三轮车让家人每天带他去工地查看工程建设情况。为推进各项工程建设,他像是上足了发条,没日没夜地忙碌,以至于积劳成疾也全然不顾。在同事们眼中,李建军虽是陵园领导,但却是最忙碌的人,也是陵园里的一面旗帜。
“人生在世,价值在于奉献。”这句话是李建军对于活着的定义。“人走了,他的精神还在。”是他对工作和事业的执着追求,也是守墓人的人生信条,更是对园区万名烈士的崇敬与承诺。
跑遍大半个中国,为230多位烈士找到亲人
自参加工作起,李建军就下决心要把陵园建设的有水平、有档次,让长眠于地下的英雄们安心,让活着的人们常怀感恩之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不懈努力,陵园于200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2009年又被批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
为做好展馆史料展陈工作,多年来,李建军先后到5个省市、20多个县市、120多个单位收集录像、照片等资料,极大地丰富了陵园的史料和展出内容。他还跑遍大半个中国为230多位烈士找到亲人,不少老战士、老将军来到这里,看到战友的名字后热泪盈眶。李建军还把金乡范围内散葬在全县13个镇街的烈士遗骸集中迁移到烈士陵园里。
李建军在陵园工作开展中,通过各种各样的军民共建活动,对军人团体参观免费提供讲解、乘坐观光车等服务;对来陵园祭扫的烈士家属,实行免费提供餐饮服务。在陵园招聘工作人员时,优先考虑退伍军人,他还定期去看望附近革命伤残军人和军烈家属,为他们带去生活用品及被褥等。
37载的日复一日造就了如今的羊山烈士陵园,现已成为享誉鲁西南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每年接待游客260万余人次。
新闻推荐
邻里守望 倾情付出 记全市道德模范、金乡县化雨镇冯海村村民陈传安
本报记者唐修岳从2010年开始,金乡县化雨镇冯海村村民陈传安就一直义务照顾邻居陈乐平老人,至今已经9年。虽然自己生活也不...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