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乡风民风引来投资 “大蒜第一村”崛起背后的诚信密码
本报通讯员李勇王允欢马新超
上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大蒜种植面积持续扩大,大蒜市场行情起伏不定,金乡县鱼山街道崔口村开始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起了大蒜收购、冷藏。一时间,崔口全村90%以上的劳力均有自己的收购摊位,从事大蒜的收购运销,通过低价让利和诚信经营,崔口村大蒜市场逐渐形成规模,发展壮大。对整个金乡大蒜市场发展产生巨大影响。而在这一过程中吸引到了大量工商资本和社会资金。随着这些工商资本而来的大量资金、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也注入了崔口村和崔口大蒜产业,成为崔口大蒜产业发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目前崔口村村民在工商资本进入时合伙入股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村民主动寻求外部资本。以村民韩兆玉为例。1994年,韩兆玉兄弟五人和本村几户村民自筹资金52万元,再加上从基金会贷款18万元,合伙入股建设了金源冷库,这也是崔口村的第一批冷库。当时建有库洞两个,冷库容量约600吨。处于大蒜收购行业的起步阶段,市场行情一片大好,金源冷库仅用两年时间就收回成本,第三年就开始盈利。至今仍每年为韩兆玉等人带来不菲收入。目前崔口村共有290余户村民,90%以上都和韩兆玉一样拥有冷库,并通过冷库发了家。
1994年到2004年的十年间,村里这样的工商资本注入主要来自基金会贷款,随着2004年左右基金会垮台。又逐步转为银行、信用社贷款。除了村民主动寻求外部工商资本,崔口村也吸引了大量外地客商等的主动加入。1995年吉林商人盛玉国到崔口考察大蒜生意,在深入接触过崔口村民,了解大蒜行情后,他干脆留在了崔口,和村民赵方银合伙在村里建设了一座2500吨冷库,村民韩仰杰1997年建设的金阳旭升冷库,则是和一位聊城商人共同投资建设的。和他有着同样想法的商人不在少数,而且随着在崔口村的生意越做越大,三分之一以上的外地商人都在崔口或崔口周边买房安家,逐渐成为了崔口的一份子。
随着工商资本注入,崔口大蒜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这些资本对推动现代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型农业业态如电商农业等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为崔口农业转型、村庄发展注入新活力和新动能。
除了以上两种参与工商资本进入的方式,村民还通过土地作价入股的形式参与进了工商资本,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村里企业数量的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也不断增大。在村两委的提议下,村民代表大会一致通过了以“企业+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将集体土地作价入股,让村民人人持股、个个当家。目前,崔口村全部土地都用于建设大蒜产业相关的企业,每年村民股利分红200多万元,人均分红2000余元,户均分红5000余元。
除了崔口村大蒜产业的龙头地位,能够吸引越来越多的外部工商资本进入,更多的是因为崔口村淳朴的乡风孕育了一批诚信做事、本分做人的崔口人。
2018年村民魏彪的长春冷库储存了一位安徽客商的750吨大蒜,按照一般标准,大蒜出库时发芽率不应高于三分之一,但由于安徽商人的大蒜收购和入库时间较晚,大蒜出库时一半以上的大蒜均已出芽。为了不让客商蒙受损失,魏彪以每斤2元钱的价格将大蒜全部买入,后以每斤1.4元的价格卖出,自己损失了约90万元。2018年,村民陈效云的金山冷库在为一位东北客户的大蒜出库时发现了极少量大蒜冻瓣现象,为了不让客户受损失,陈效云主动赔偿了对方10万元。类似的事情,在崔口村时有发生,但从上世纪90年代崔口村民开始做大蒜生意时起,村民本着取财有道的原则,诚实守信的做人根本,即便是吃大亏也要保住自己的诚信。从没有因为类似的事情发生矛盾甚至对簿公堂。
崔口村韩氏家族的祖训上写有“孝敬父母、关爱兄弟与人为善、和睦邻里、经商贸易、诚信第一”,崔口村民的身上一直深深的印着崔口村优良家风的烙印,诚实守信的传统文化思想在他们身上得到进一步的传扬。崔口村建有幼儿园、小学、养老院、诊所、纪念堂,村里的学龄儿童全部免费入学;60岁以上老人,无论是否有儿女,均可免费入住村敬老院;诊所每年都会为养老院的老人免费体检。遇有患重大疾病的村民,村集体会向东运集团公司募捐。每逢中秋和春节,村里都会买好慰问品去看望军烈属和老党员,为他们送去党和政府的关怀。崔口村民在这种潜移默化的孝老爱亲、诚信文化的熏陶下,必将一代一代地把崔口村传统好家风一直传承下去。良好的乡风民风,不仅赢得了工商资本青睐,也为乡村振兴持续注入了源头活水。
新闻推荐
为切实提高人社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金乡县人社局进一步深化服务窗口标准化建设,推进人社工作上档次、上水平。聚焦服务质...
金乡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金乡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