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 强化科技支撑 做好孔孟之乡人民调解工作
近年来,市司法局注重发挥济宁区位优势,坚持创新融合发展,一手抓优秀儒家文化弘扬,一手抓网络信息技术应用,推动“儒家文化+人民调解”和“互联网+人民调解”成为人民调解创新发展的“两翼”,谱写了人民调解坚持发展“枫桥经验”的新篇章,有力促进了法治济宁、平安济宁建设。
做好“小”文章
用优秀儒家文化滋养民调品牌建设
预防为先,贵在抓“小”。2015年部署开展了为期三年的“和为贵”人民调解室建设活动,从细处着眼、从小处入手,不断提升民调预防能力。
调解阵地建设体现儒家文化特色,坚持把“和为贵”人民调解室打造成儒家“和”文化宣传基地。调解队伍选配注重儒家文化素养,组织编撰“和为贵”人民调解教材,先后对调解员进行儒家文化和文明礼仪培训7200余人次。推选模范人物、业界精英等新乡贤3500余名,参与人民调解活动,增强人民调解的说服力和信任度。探索实行“3+N+1”矛盾纠纷团队协作化解模式,各乡镇街道聘请1名儒学顾问作引领,以家庭、邻里、经济纠纷3个调解团队为主,再根据实际建立N个其他门类调解团队,合力化解矛盾,提高调解效率。
调解工作实施营造儒家文化氛围。创设“儒学促调五步法”:一是读家训。调解前,分别让当事人对照家训反思自身,唤醒知错认错意识。二是诵经典。调解员结合纠纷实际,向当事人讲读相关儒家经典,促使其逐步从“有气”向“想和”转变。三是平心态。在调解室,带领当事人学习劝和箴言,引导他们平心静气接受调解。四是评公理。由新乡贤以“人民调解观察员”身份介入调解,据实析理,促使纠纷化解。五是重和解。签订“和为贵”人民调解协议书,握手言和照片悬挂在“笑脸握手墙”上,提示双方和睦相处。
今年以来,全市人民调解矛盾纠纷11760余件,预防民转刑案件450余件、群体性上访330余起,矛盾纠纷调解成功率达到98.5%以上,协议履行率达到99.5%以上,74%的村居实现零刑事案件发生,全市民商事诉讼案件数量不升反降。
做好“早”文章
用现代科技支撑民调平台建设
就地化解,贵在抓“早”。2016年组织研发运行“济宁智慧民调”系统,推动人民调解由传统经验分析向现代大数据研判转型,大大提升了人民调解的工作效力。
扩容增量有新成效,在乡镇街道全覆盖的基础上,通过发放宣传名片、播放宣传动画等形式在村居社区推广使用。提速增效有新路径,采用少输入、多选择的操作方式,让群众只需输入必要信息,就能随时申请调解。完善系统设置,设有电子签名、指纹识别功能,在手机上即可实现当事人现场签字,自动导出标准卷宗,提高工作效率。防调结合有新手段,通过逐级“报平安”,加强村级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将防调有机结合起来,早发现早化解。利用云服务、大数据,实现矛盾纠纷的动态采集、实时研判和预警分析,实现矛盾化解由“救火队”到“防疫站”的转变。
做好“硬”文章
构建“123”推进机制
人民调解,贵在有“人”。建设一支有文化懂科技的人民调解员队伍。培训“面对面”,深入乡镇街道向各村居调解员讲解操作,聘请儒学专家和业务能手对“和”文化与人民调解的结合进行指导。坚持“市局培训到乡镇,县局培训到村居”,对全市人民调解员轮训一遍。以“基层业务大讲堂”为平台,利用远程视频系统定期开展专题培训,打造学习型人民调解员队伍。以“济宁智慧民调”为载体,通过专业培训推广系统应用,实现系统推广和日常应用的良性循环。
健全以奖代补和评先树优两项常态保障制度。实行星级管理,根据“和为贵”人民调解室场所设施、人员选配、工作成效情况,确定星级等次。推行月调度季评比年观摩三个“一”工作模式。建立督导考核机制,将“和为贵”人民调解品牌建设和“智慧民调”系统使用情况,纳入全市“增强全民法治观念”项目量化考核。严格落实“三个一”制度,每月通过统计报表及系统平台及时了解情况;每季度召开季度例会,印发各项业务评比通报;每年组织各县市区观摩,展示工作成果,交流工作经验。
济宁市司法局基层工作科
金乡县司法局鸡黍司法所利用手机智慧民调系统调解纠纷
新闻推荐
本报金乡讯(通讯员李书航)近日,卜集镇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营,标志着该镇“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