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里的“红色基因”
本报记者 武旭摄影记者 汤伟
“鲍楼是革命老区,是原湖西地委的所在地,刘少奇同志曾在这里居住,至今村内留有湖西地委旧址、刘少奇故居和抗战地道等红色遗迹。”鲍楼村党支部书记马利军告诉记者。
位于金乡县霄云镇的鲍楼村距离周边县城都比较远,在革命战争年代,这里是敌人的力量薄弱区,党的组织在这里生根发芽,这个小小的村庄也成为指挥湖西地区抗战的枢纽。在艰苦卓绝的抗战岁月里,它见证了中国人民不屈的斗志。
在湖西地委旧址,打开墙角一个看似普通的柜子,里面却隐藏着地道的入口。“原来我们村的地道很发达,家家都有入口,内部错综复杂,修有藏兵洞,具备防水防毒功能。对于日军来说,是进不来也出不去。”马利军告诉记者,鲍楼的地道网联通周边村庄,甚至挖到了日军的炮楼下面。依托地道网络,抗日武装四处出击,日军多次扫荡却损兵折将。沿着昔日的地道拾级而下,记者仿佛又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地道内的照明依然是当年的煤油灯,只是里面早就换成了LED灯泡。老灯默默照亮地道,似乎在无声讲述着人民的荣光与血性。
最让鲍楼人感到自豪的则是刘少奇同志在鲍楼的传奇故事。1942年,刘少奇同志从苏北返回延安,一路上穿越日军占领区,堪称传奇。这年8月,驻鲍楼村的湖西地委接到指示,护送刘少奇同志从微山湖西岸到达鲍楼村暂住。湖西地委选派精锐战士组成骑兵排,化妆成商队进行护送,一夜行程穿越日军数道封锁线,于天亮时分到达鲍楼。刘少奇同志在鲍楼停留8天,对湖西地委的工作进行指导,之后继续向延安进发。“村里不少老人都见过刘少奇同志,都说他十分亲切。”马利军说。
在村里,还有一处抗战博物馆,是村民马亚军出资建设的。在博物馆300余平米的展厅内,收藏了大量侵华日军所使用的物品,其中不少还能使用。“我们鲍楼据有红色传统,出了不少烈士。建这个博物馆,就是要让红色精神一代代地传下去。”马亚军说。
老煤油灯依旧照亮着地道
在抗战期间立下汗马功劳的地道
日军使用的手摇防空警报器
马利军讲述刘少奇穿越封锁线的传奇故事
湖西地委当年使用的物品
地道入口
抗战纪念馆一角
新闻推荐
本报金乡讯(通讯员李书航)近日,卜集镇党群服务中心正式揭牌运营,标志着该镇“放管服”“一次办好”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将...
金乡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金乡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