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的“世内桃源”
■本报记者王雁南
本报通讯员陈腾飞魏洪森
“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1000多年前,陶渊明寻得桃花林并写下了千古名篇《桃花源记》,给世人苦苦追寻的“世外桃源”。
如今在金乡县司马镇,还真觅得一处“世内桃源”,它就在张周胡村。清明节前后,这里300亩桃花竞相绽放,引来周围四里八乡的游客纷至沓来,欣赏桃花,拍照留念。
“寻逢”这处桃花林的,不再是捕鱼为业的“武陵人”,而是作为济宁市商务局驻村第一书记王宪昌。怀着对农民的深厚感情和乡村振兴的梦想,他来到了张周胡村,依据村庄实际,他要将这里打造成了新时代的“桃花源”
让“桃源”强起来
初来张周胡,得知村里有近300亩的桃树,分锦绣黄金桃和映霜红晚秋桃等品种,口味鲜美,但却因种植户散乱,好桃也卖不出好价钱,不成规模,没有市场。
如何让好桃有个好身价?王宪昌细细琢磨着,他首先为村里的桃子起了“长寿桃”名字,然后又成立了金乡县司马长寿桃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吸收桃农全部入社,形成合力,随后,他们又建立了“司马大集”网上商城,出售以“长寿桃”为代表的名优特色农产品,形成线上交易、线下配送的销售模式。短短两天时间,通过电商平台认筹人数就达到了30人。不少客商来到张周胡村实地考察后,当即在电商平台下了单,目前,近200亩的锦绣黄金桃已全部被订购。10月份才能成熟的映霜红晚秋桃也开始接受网络预定。
为挖掘“桃产业”潜力,王宪昌还策划举办了司马镇首届桃花节,推出了“乡村游”,不仅吸引了八方游客来此休闲玩游,还让人们认识了桃子从花开到收获绿色管理的全过程,打响了“长寿桃”品牌。今年,张周胡村又新增长寿桃种植面积100亩,“长寿桃”产业进一步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让“桃源”美起来
“现在村里好的很,路通了、灯亮了,还有池塘、小桥和各种绘画墙,今年街上又栽了很多景观树,周边村都羡慕得不得了。”在树下乘凉闲玩的冯代芹老人幸福地笑着说。
为完善村庄基础设施,王宪昌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先后多次到水利、公路等部门,积极协调项目建设资金30多万元。安装了36盏太阳能路灯,铺修了1000米环村路,建造了4座生产桥,改造提升了村级文化广场,挖掘了3000米农田灌溉水渠,形成了街街亮、村村净、户户通的全覆盖,群众幸福指数节节攀高。
为进一步提升美丽乡村水平,增加村庄文化内涵,投资100万元的美丽乡村建设工程现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他们又实施村庄绿化工程,种植大量景观树和观赏花,打造了黄金柳、紫薇、海棠、月季一条街,建设了党建长廊、进村地理标识,美化了池塘、文化广场,绘制了文化墙,修建了栈桥,形成了季季有花,街街有景,闻香入景的美好氛围。
让“桃源”村民富起来
“把自家地流转给村里的合作社,还能在桃园干点浇水、施肥、套袋的活,一年下来比自己种地多挣8000多元。”正在给桃树浇水的贫困户胡伟看着桃林认真地说道。
王宪昌在带领广大村民发展“桃产业”提高收入的同时,又重点帮扶贫困户提高生产生活水平。在长寿桃采摘园建立扶贫基地,帮助贫困户发展桃树种植,设立扶贫岗位,培训贫困户做桃树养护员,使贫困户年均增收1万余元;成功申请司马镇百子鹅产业扶贫项目帮扶,带动全村13户贫困群众年均增收1000元。
“富口袋,更要富脑袋”。充分利用文化广场、农家书屋等设施,王宪昌又带领大家开展广场舞、读书日等活动,丰富群众精神生活;利用文化墙、宣传栏、四德榜等文化宣传阵地,开展诚实守信、孝老爱亲、勤劳节俭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多次邀请县农业局、科技局高级技师来村为贫困群众授课,讲解农作物、特色林果种植以及无土栽培等实用技术,激发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我们正积极吸引在外打工的年轻人回乡创业,产业旺了,村民的日子会越来越好!”王宪昌说。
新闻推荐
本报金乡讯(通讯员王超)为让广大考生家长帮助孩子做好考前心理调适,缓解考生心理压力,进一步提高家长的科学教子能力,助力提升...
金乡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金乡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