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英是盏“小橘灯”

大众日报 2020-10-09 09:34 大字

□记者 王浩奇 报道9月28日,司秋英(右二)带领义工团成员慰问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疃里镇困难群众。□记者 王浩奇 报道9月17日,司秋英在为救助的干女儿挑选衣服。□ 本报记者 王浩奇

“我提着这灵巧的小橘灯,慢慢地在黑暗潮湿的山路上走着。这朦胧的橘红的光,实在照不了多远,但这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鼓舞了我,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9月17日一早,我们来到济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采访在这里工作的司秋英。她是秋英爱心义工团的发起人,听了她的故事,我们想到了冰心笔下的《小橘灯》。时过境迁,但难免还有生活暂时窘迫却一直渴望美好的人群,而“秋英”就是“小橘灯”。

“妈妈,我想你了”

第一个故事,司秋英没有直奔话题,而是先带记者去看她“女儿”青青。去之前,她特意绕到嘉祥县城的服装店,为青青和她弟弟各挑了3身衣服。“妈妈!”当地一家手套厂嘈杂的缝纫车间里,埋头做工的青青抬头看见司秋英,惊喜地跑过来投进她的怀抱:“妈妈,我想你了。”司秋英边抚摸孩子的头,边了解她的工作情况。听说青青在厂里当上了质检员,就连连夸奖:“我女儿最棒了,你是妈妈的骄傲!”临走前,司秋英嘱托厂领导:“我这个孩子老实,麻烦你们平时多照顾着点。”青青看起来和正常人没什么区别。

返回的路上,司秋英告诉记者,她和青青是4年前认识的。2016年底,她作为包村干部到疃里镇曹庄村走访。一个破烂的院落里,一位80多岁的老人接待了她,一边聊天一边听到屋里有“咯噔——咯噔——”的声音。循声进屋,一个头发黏到一块、灰头土脸、满手冻疮的瘦弱小姑娘躲在阴冷的角落里,见有陌生人来,赶紧躲进了被窝。孩子的奶奶边掉泪边说,孩子叫青青,已经18岁了,她妈5年前因自闭症去世,留下她也有这个毛病,常年不出门,见生人就跑。“我确定孩子眼神中不只有害怕,还潜藏着一种渴望。当时心疼极了,一心想救救孩子,当场决定认她做干女儿。”司秋英回忆。她平复了一下心情,哄着青青去县城吃了饭、洗了澡,换上新衣服,孩子的精神放松了许多。

“不能让她老待在家里,得给她找个活儿干。”那天以后,司秋英满脑子都是青青,可把身边的资源想了一遍,还是找不到一个放心的地方。有一次参加一个活动,后台化妆的小姑娘们和她有说有笑、活泼开朗,她脑子里闪出一个念头:“让青青和她们一起学技术,兴许能改变她的性格。”想到这里,她带着化了一半的妆就去找化妆老师,当即交了1000元押金和生活费。尽管如此,她还是不放心,每天接送青青上下班,她没时间就让同事帮忙。有一天,化妆老师实在受不了了,就对司秋英说:“姐,这是你女儿吗?什么话也不说,叫她不光不吭声,还越叫越退缩。”最后,司秋英说出了青青的身世,化妆老师才同意继续留下。

司秋英对青青的用心就和对亲生女儿一样。孩子驼背,她就逼着她站墙根,练习挺直身板;不会用手机,她就买来手机手把手教;不会骑自行车,她就每天下班后扶着后座教她骑,青青坐到鞍座不知道蹬脚,急得她直掉泪……就这样,她既要忙工作又要照顾家庭,还要顾着青青,经常忙得吃不上饭。同事们不忍心,就多次劝她:“咱能使多大劲儿就使多大劲儿,总不能把自己累垮了吧。”可司秋英不同意:“咱一放手,孩子这一辈子就完了。”

坚持终于有了收获。半年后的一个晚上,司秋英在单位连续加了3天班,就在她疲惫不堪时,手机上突然冒出一条信息,“妈妈,我想你了”。她一看是青青,眼泪一下子掉了下来。同事问她怎么了,她举着手机兴奋地喊了起来:“你们看,青青叫我妈妈了,青青叫我妈妈了!”如今青青已经是一位22岁的大姑娘了,变得越来越阳光、自信。司秋英后来把她介绍进了现在的企业,一有空就带着东西去看她。在秋英妈妈的关爱下,青青表现越来越好,现在凭自己的本事每个月能拿到3000多元的工资。

从一个人到7000人

地方艺术团把青青的故事编成河南坠子在民间传唱,司秋英的事迹很快在当地传开了。

2017年,司秋英先后被评为济宁好人、山东好人和中国好人。与此同时,有很多人给她打电话求助,让她帮忙救救他们的孩子。“我见不得别人求助,帮不了人比求人还难受。”司秋英说,她和同事商量后,决定以身边的公职人员为基础发起一家公益组织,帮助更多特殊困难人群渡过难关。

2017年11月,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以她的名字注册成立了“济宁慈善中国好人秋英爱心义工团”,不到3年就发展到7000人。他们中间有机关公职人员、企业老板、教师、文艺工作者等,几乎涵盖各行各业。

为了把大家拧成一股绳,她把数千人的队伍按照各自特长,分成了法律援助、助学送教、书画联谊等56个分团,象征“56个民族是一家”。“只要找到我们,再困难我们都帮”“人人先处理好自家的事,再来做公益帮别人”,义工团成立之初,司秋英就立了两条“规矩”,让大家做公益没有后顾之忧。很多成员发动全家和困难家庭结对帮扶,既做了公益,又教育了孩子。“做志愿服务是有‘瘾’的,每当看到受助者激动得眼泪汪汪,内心既感动又充满成就感。这种付出和收获的关系直来直去,不绕一点弯。”司秋英告诉记者,义工团成立以来,共开展志愿服务活动700余次,募捐财物2300多万元,帮扶困难群众3.3万人,受益群众超过10万人。

去年以来,义工团制订了一个“阳光少年”计划,专门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并确定了首批50位品学兼优的孩子进行结对帮扶。11岁的阳阳就是一位“阳光少年”,也是司秋英认的第二个女儿。

2019年的春节临近,司秋英和同行的志愿者来到一家农户慰问。从满院的垃圾中扒开一条路来到屋里,一个小姑娘闻声向他们迎过来,走了没几步,“扑通”就掉进了垃圾堆里,大家赶紧把孩子拉了出来:孩子长得眉清目秀,尽管脸上脏兮兮的,却一直冲着叔叔阿姨们笑,她就是阳阳。垃圾堆旁放着一盆油乎乎的东西,阳阳说,这是她从猪肉摊旁捡来的杂碎,把它熬成油做饭吃。阳阳的姥姥告诉大家,孩子没出生爸爸就失踪了,她妈妈也因此精神受了刺激,阳阳从小跟着她,俩人靠捡垃圾维持生计。

“这么好的孩子,我不能让她生活在垃圾窝里。”她一边找人清理垃圾,一边带着阳阳去洗澡。晚上她把阳阳带回自己家,陪着她睡觉。第二天,懂事的阳阳告诉司秋英妈妈,虽然她很想在这么舒服的家里生活,可是她还是想回去,不能丢下姥姥不管。司秋英被孩子的话感动得落泪,满心怜爱却还是尊重了她的想法。于是司秋英就买了被子、衣服、米面等一车生活用品,又把孩子送回了家。得知她的梦想是和小朋友们一块玩,她就组织志愿者家庭带着自己的孩子跟她交朋友。司秋英最担心孩子的学习,一有时间就去为她疏导心理、辅导作业,阳阳的成绩前进了十几名。

“剩下的鸡俺不卖了”

“俺家的鸡卖不出去了,你们好心人能帮帮忙吗?”今年2月底,嘉祥县仲山镇杨柳桥村的刘福碧发来求助。“老百姓找到咱了,咱不能袖手旁观!”收到求助当天,司秋英就和几位义工团成员实地查看情况。眉头紧锁的刘福碧穿着一件破棉袄在村口等待多时,看到“红马甲”来了,立刻招手把大家领到鸡场。大棚内外,7000只大红公鸡活蹦乱跳,和刘福碧一脸愁容形成鲜明对比。大家伙赶紧忙活起来,一方面联系畜牧部门出检疫报告,一方面在微信公众号发文,发动义工团所有成员转发促销:一只不嫌少,十只不嫌多。

文章发出后3个小时便订出1600多只鸡。大家一边为刘福碧高兴,一边又皱起了眉头:400多个客户分散在济宁各地,怎么送啊?“咱们自己当快递员!”司秋英一句话,30多位义工站了出来。从2月23日开始,志愿者们每天早上5点从四面八方赶到鸡场,宰杀、过称、装袋,然后分头送鸡。司秋英经常和高春才一辆车出发,累得一上车就补觉。高春才告诉记者,有一次,80多岁的母亲给她打来电话:“我想你了,你怎么也不来看我?”听了这话,司秋英眼泪一下子掉下来了,高春才也落了泪。原来,春节前后,司秋英一直在带着大家做志愿服务,已经好几个月没和老母亲见面了。

济宁御方堂中医院的李燕也全程参与送鸡。最难忘的一次是2月29日凌晨,他们为了给客户送两只鸡,驱车60多公里。凌晨2点多的夜空下着雪,返回时他们一路高唱《我们不一样》,到家时已经凌晨4点。为了尽快把鸡送到客户手里,他们4人小组常常顾不上吃饭,一个凉馒头一让让一圈。一次,为济宁城区八里庙大桥附近的一个客户送鸡,对方裹着大衣提前20分钟站到路边等候。等到以后,他不忙着拿鸡而是一手把提前买好的橘子往车里塞,一手从怀里掏出热腾腾的包子分给大家。还有很多客户微信转账时故意多给几十元、上百元,让志愿者们买口水喝、吃口热乎饭。可这样一来就不好对账,她只能回家以后再一一退还给大家。李燕说:“虽然增加了很多工作量,但是让我感受到不孤单、很幸福。”

线上不断推销,线下送货昼夜不息,很快,7000只鸡还剩400只。第5天一早,志愿者们再去拉鸡时,却莫名其妙地被老刘关在了门外:“我女儿进了你们的微信群,说大家为了给俺家卖鸡凌晨2点多还在外边跑,俺实在是不忍心,剩下的鸡,俺不卖了!”“不差这一天啦!”志愿者们说服了刘福碧,帮他卖完了所有的鸡。刘福碧无以为报,悄悄留下了几十只鸡非要送给志愿者们,大家推辞不掉,收下后又把钱照数转给了老刘。5天,7000只鸡,秋英爱心义工团这盏“小橘灯”虽然光很微弱,可是有人充当水珠折射着光亮,有人充当镜子反射着光亮,人多了,便照亮了一座城。

(文中青青、阳阳均为化名)

新闻推荐

嘉祥高铁产业园入选第二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

□记者吕光社通讯员付国涛李超报道本报嘉祥讯日前,国家住建部公布了第二批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名单,嘉祥高铁产业园成功...

嘉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