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山”“护绿”40年

济宁日报 2019-12-12 10:13 大字

本报记者武旭

本报通讯员 孔倩倩

趁着午后的阳光还有些暖和,韩化礼又登上了村西的鹰山。“这是刺槐、这是黄梿、这是皂角……”带着记者在山上走了一趟,他随手指着身边的树木,说起名称、用途、习性,仿佛一个经验丰富的植物学家。手拿灯筒、脚蹬胶鞋,韩化礼从青年到中年,痴心守山护林40年,护住了这座保持了原始植被的小山,也留下了子孙后代“绿水青山”的念想。

上世纪70年代末,从学校毕业的韩化礼回到老家满硐镇韩沟村。“村里的老支书说我是年轻人,又有文化,就让我把看山的任务承担起来。”说起往事,韩化礼依然历历在目。

鹰山——嘉祥县境内众多山体之一,总面积只有820亩,其中属于韩沟村的约有430亩,在地图上,这座毫不起眼的小山包确是韩化礼的童年乐园。从那时起,韩化礼就和这座小小的鹰山有了感情,当上护林员后,他把“守山”当成了自己的责任。从此,韩化礼就穿着胶鞋、拿着手电筒开始了看山护林的岁月,他结婚、生子,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却始终坚守初心、尽职护林。

从上世纪90年代起,鹰山的山林先后经历了包产到户、收归集体、集中分包等多次产权变迁,韩化礼几乎是靠着一人之力支撑着满山的绿色安全。管理主体几经变迁,不变的是这个“守山人”。鹰山虽然不大,却出产油页岩,是制作紫砂壶的原料。很多人找到了他:“老韩,我负责跑手续,你什么都不用管,开出来的矿石收益有你一份。你松松口的事,这钱就到手了。”“村里让我守山林,没说让我拿它换钱,这事要是办了我没法给村里的老少爷们交代。”没说两句就把来人赶走了。也有村民给韩化礼提意见:“老韩,人家外村开山都挣了不少钱,咋就你死脑筋不开窍呢?”“给子子孙孙留下点念想,不比挣那两个钱强?”一番争论下来,村民们都知道了他的倔脾气。

韩化礼把山上一草一木、一花一果都当成了宝贝,他几乎每天深夜都要到山上转一圈才能安心,经常和意欲盗采盗伐的不法分子打起了“游击战”。最严重的一次,盗采的挖掘机已经开到了山脚下,韩化礼一边报警一边对峙,愣是生生拦住了这支几十人的盗采队伍。提起这件事,老伴还止不住的后怕:“三更半夜的,你要是出点啥事,咱一家子可指望谁去。”慢慢的,附近十里八乡都知道了他这个看守山林的“痴人”,也少有人敢闯他的这片“雷区”。

得益于韩化礼的看护,鹰山至今保持了原始的野生植被,其中不乏较为名贵的树种。随着“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他守护下的这片“绿色家园”越发显得珍贵。村里人早已放下了开山的念头,转而称赞韩化礼的眼光:“还是人家老韩看的长远,都把实际行动做到国家政策前头去了。”

如今的鹰山脚下,一条上山水泥路正在修建,新的村委会也选址在这里,在韩化礼的规划里,鹰山可做的“文章”还有很多:“就算是在我们县来说,植被保持这么原始完整的山头也不算很多了,我们准备在附近开办农家乐和一些乡村游项目,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韩化礼的故事是嘉祥县转换经济发展动能、对“南部山区”实施综合治理的一个缩影。 沿着如今的“嘉祥绿道”一路向南,道路两侧曾经光秃秃的矿山已是满山青松翠柏。曾几何时,以出产天青石材而闻名全国的嘉祥南部山区陷入了资源掠夺性、破坏性开采的乱局,跌入了“既不富百姓,也不富财政”的怪圈。自2010年起,嘉祥县县委县政府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对南部山区实施封山禁采,历届县委县政府持之以恒抓封山禁采。在此基础上,嘉祥县又在2017年提出“绿色崛起”的施政理念,明确了“南部山区由封山禁采向封治并举、绿色崛起转变”的思路。以满硐镇为例,镇驻地的关山地质公园经过绿化修复、景点设计,将原来的荒山变成了驻地及周边村庄居民放松休闲的好去处。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当代嘉祥人用勤劳和智慧,给自然留下了更多美丽空间,给农业留下了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了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新闻推荐

严把人才“入口关”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陈晓杰)近年来,嘉祥县严格按照国家、省、市有关规定组织实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考试,全面规范事业单位工作人...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