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们的德教碑 荔枝古道的露天“石刻博物馆”(下)

华西都市报 2019-11-11 03:46 大字

苏英贤德教碑正面。

《万源县玉带乡志》。

张由训德教碑背面的红军标语。

苟燕溪德教碑。

□山鸿文/图

在学生们为张明徵修德教碑的同时,张明徵为其祖父张由训、父亲张天眷也立修了德教碑。三块碑呈“品”字状矗立在德盛堡从大沙坝往河口场的小路左边,三块碑都是赑屃座,碑高数米略有差异,上有五龙捧圣图案;三块碑的正面居中分别题写的是:“前清儒者讳由训张老封君第一世德教碑”“前清纯儒讳天眷□□张老夫子第□□德教碑”“前清名儒讳明徵字少卿张夫子第三德教”,通过这三块德教碑,我们可以知道张明徵的父亲和祖父也是本地卓有影响的读书人,祖孙三代终生以教习为“命业”,为一方一地的文明与文化做出了贡献,他们的名字值得后人记住——即使大沙坝山鼓岭目前已经没有后人的影子,他们也值得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骄傲和珍视。

优秀的学生

兑现为先生立碑的诺言

一九八七年农历七月,我最后一次去山鼓岭姑姑家的时候,三块碑都还好好的;然而,现在只剩下张由训和张天眷两块了,张明徵的德教碑不知啥时已经倒仆于荒草,留下巨大的赑屃(bìxì)座上的一小段残碑,我只能通过一些文史资料方才知道这块碑就是本乡名宿张明徵的德教碑。据民国版《万源县志·人物门·艺术》记载,张明徵著有《四书保碎录》一卷、《课蒙浅议》一卷、《诗经要义》上下篇、《铸史骈言》六卷、《归帆集》四卷……卒年六十余。

民国九年,距离邹炳昌给他的老师张明徵立碑仅仅过去两年,万源县六区(区置石窝场)庙垭场的“中学生”苏德修出面为老师苏英贤领修了一块德教碑。据苏孝修老人介绍,苏德修学业欠佳,后投师苏英贤,并允诺“要是考得上中学,就给先生立一块德教碑”,苏英贤开始给他授课,但一直不让其拜师入门,后来苏德修考上中学,直到兑现了为先生立一块德教碑的诺言,方被苏英贤纳入门下。

在庙垭场皇城寨下寨脚里苏二大王墓园(其实是苏承先、苏英贤、苏毓贤父子合享墓),其第一进迎面就是赑屃座上的一块五龙捧圣碑,上书“清国、民国贡士、县议员、三等嘉祥章苏公篆英贤字俊三号小坡老夫子德教”,碑背面两侧刻有一副对联:“斯文在兹允作津梁于后学,引人入胜流传衣钵是先生。”横额是“儒林德教”。碑正中竖排镌刻的是“中华民国九年庚申岁小坡山房众门人敬立中学毕业生苏德修领修”。

苏英贤,字俊三,号小坡夫子。父名苏承先,苏承先的生父苏廷相只有他这一个儿子,但是苏廷相的兄弟苏廷奎有产业没儿子,于是抱了兄弟的独子接嗣。据墓园现的碑志可知:苏承先是一个有声望没功名的书生,“后经营家事,犹得内助”,苏承先的妻子王氏极能干,加上苏廷奎给家庭打下的底子,夫妇二人发家也就不是难事。“一千里广杨雄宅,三十年披晏子裘”,邑廪生、时人张天元的诗歌用夸张的手法鲜活生动地记载了当时苏承先发家的情况,并赞扬了其发家后节俭不改的本色。

苏英贤基本上重现了其父亲读书、教书、持家、发家的一生。光绪二十七年(1899),他主持修葺了父母苏承先夫妇的坟墓并给自己及弟弟苏毓贤预留下墓位;1920年他将墓园扩修并在前面增加了兄弟二人的墓志碑、桅杆、德教碑等内容;1922年他翻修了老屋;1929年他在老屋院子的地坝前边又立起了一对单斗桅杆。

不成器的学生

三个银元卖了教育科长

然而,苏英贤的一生和他的父亲比较起来无疑要起伏跌宕和精彩许多,这一切又源于他有一个那么特别的弟弟苏毓贤。苏毓贤从小顽劣,不好读书,坏事做尽;在被其父教育不当的过程中,一只眼睛失明、一只脚也留下残疾,只能跛行。对其性状,民间有谚云“走路风绕旗,坐着马悬蹄,独眼照乾坤,手拿八十一”,极生动形象。苏毓贤人虽残疾,但游侠仗义,交了不少的社会朋友,也犯下了不少的案子,无数次被官家抓获入狱,又无数次地被释放,这一切都在于他哥哥苏英贤的运作。

苏毓贤曾纠集太平县“下三乡”民众上千人浩浩荡荡开进县城“清账”,整个民国太平县政府“二排(中层)以上官员”除临时知事、参议长赵其屏之外,几乎全部换完。苏英贤接到喊他进城做官的通知,他说苏毓贤是“天棒”;无奈,苏毓贤只好安排人捧着印信到庙垭场来请他。

据1996年版《万源县志》“大事记”:民国元年,太平县衙改为知事公署,原衙署所属吏、户、礼、工、仓、兵、刑、盐、茶等九房裁撤,新置总务、行政、司法、财政、教育五科——民间流传,苏英贤进城后,五科中有行政、财政、教育三科握于其手中;各种权力汇聚一身,以致实在忙不过来,苏英贤就让他的一个学生苏宝斋为他分担教育科长一职;苏宝斋只干了七个月,嫌累,干脆以三个银元作价卖给了太平坎解明德的一个亲戚,苏英贤知道此事后,盛怒之下将他那不成器的学生逐出了师门。

在安顿好县城里的大事后,苏毓贤带领“苏兵”退出万源城,然后到了庙垭场的皇城寨做了保境安民的民团,刘存厚到达绥定后,他们打的是“川陕边防军”的旗帜;此间,民间称苏毓贤为“苏二大王”,苏英贤为“苏大大王”。民国十二年,廖雨辰随陕军刘宝善入万并做了万源县的知事兼征收局长,后来又以川陕边防军营长、团长、清乡司令等身份长期驻扎万源,为了养活部队,廖雨辰横征暴敛,激起了以石窝场的张明琅、大沙坝的张怀卿、河口场的马延恺等“下三乡(1822年由巴州析入太平的地区)”实力人物为主的本土爱乡人士的不满,他们组织三乡弟子开展军事训练,并从汉阳兵工厂请来工人营造军火、积极准备武装驱廖;后来,活动暴露……民国二十年,借剿灭李家俊起义后的有利时机,廖雨辰暗杀了张明琅、张怀卿、苏毓贤等人。

曾贡献一方

苏氏兄弟都没得到善终

苏英贤在万源城里干了多久,是哪一年回到庙垭场?万源的史书上没有记载。整个民国期间,万源县就只有一本由廖雨辰、刘子敬发起,贺维翰主纂的民国二十年版《万源县志》,在这本县志里,没有任何一个地方能找到苏氏兄弟的姓名和事迹。在苏二大王墓园,要不是看到《小坡山房老人自叙碑志》中有这样的记载:“逮辛亥反正,为县会议员,维持县属改良,定章略,有成效,至代理行政、财政与禁烟督办,特其余事耳。”我都不敢相信太多民间的传说及眼前老人们的叙述。

《小坡山房老人自叙碑志》中,苏英贤还说自己“迨年晋五旬,不知老之将至……由是议兴学、倡乐捐,成立高小校于石窝场,大部奖给三等褒章,后学亦知我之初心也。”在他所撰写的《钟山苏毓贤先生行状碑志》中,对苏毓贤有关教育的付出也有记载:“是时进退自如,热心公益,委任为六区团总,克尽一切义务,犹其未也;惟督办学务,倡首乐捐,协力募化,不日而高小校成立,大部奖给三等褒章;谓绅界也、学界也、可谓利就名成矣。”

据1984年版《万源县石窝乡志》:万源县五六七区联立维新高小民国七年成立于石窝场张氏祠堂。1984年版《万源县石窝乡志》没有将“议兴学、倡乐捐”、“督办学务,倡首乐捐,协力募化”的发起人苏英贤苏毓贤兄弟记录在册,却将后来“锦上添花”为维新小学“捐银五百两”的廖雨辰写进了乡志。对照民国版《万源县志》“教育门·学校”的有关记载,1984年版《万源县石窝乡志》有关联立高小的部分几乎照抄了民国版《万源县志》的原文,只是把“廖司令雨辰”改成了“廖雨辰”,把“五百元”抄成了“五百两”。

对于这一方土地上的教育事业,苏英贤、苏毓贤兄弟实在是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的,值得今日石窝场的人铭记。苏英贤死于民国二十二年,比他的弟弟苏毓贤晚两年,兄弟俩都没有得到善终。

312字长联

写就“书生面目赤子心肠”

民国时候,本区苟燕溪的弟子们也为他们的先生立了一块德教碑。

苟燕溪,本名苟德明,字朗卿、一字鸿逵,民国版《万源县志》“选举门·贡举”中有载:“苟鸿奎,六区人。”今日鹰背场上修于民国三年的苟姓宗支墓的墓志署名为苟鸿逵。苟燕溪本人及罗、崔两位夫人的合葬墓在今日鹰背乡瓦子坪村赵家沟,其坟墓呈正六边形,墓前立有“燕溪山房受业门生”“敬立”的德教碑,碑上正面题写的是“前清例赠明经进士醉菊轩朗卿老夫子德教”。

除了德教碑,苟燕溪的墓前还有一对华表,华表上书有一副据称“天下最长”的墓联,全联312字,上联由苟燕溪本人撰写,下联则由好友晚清孝廉邓柳泉、堂弟己酉拔贡苟德孝、同年冉景贤、晚清廪生“少卿弟”张明徵四人合力而作:

造物皆野马尘埃,谁是仙谁是佛,殊青云客呕残心血,白眼郎击碎唾壶,仗兹一点灵光,洋洋洒洒,到头来兔走鸟飞,顷刻黄粱都梦醒;世本无金刚法身,但留个书生面目赤子心肠,使彩笔题我椒浆奠我宝剑酬我,也落得炳炳嶙嶙为老头巾吐气;似此终场,辜负他虎斗龙争,迭正迭闺迭英雄,到不如丁公白鹤老子青牛,泡影早寻归去路;何须求福地嫏嬛,即傍君家画人吾家可山,总与乾坤留正气。

浮名如醯鸡世界,偶为触偶为蛮,但首邱狐长恋故乡,华表鹤每怜新冢,凭尔三生幻态,渺渺茫茫,撒手去风清月朗,逍遥魂归碧落帐;死犹傍玉皇香案,再等他翰苑胚胎蓬莱伯仲,看簪婴让谁鬼魅欺谁车笠怨谁,又何妨轰轰烈烈做新傀儡登场;几多妙趣,任随尔莺歌燕贺,宜雅宜风宜庄烈,也还与徐福楼船严滩钓叟,沧桑都做过来人;这便是蓬莱方丈,无分先代帝国后代民国,都从风月认前身。

苟燕溪坟墓上的墓志风化严重,但依稀也能看出其学养精神的一个大概:“巴西名士,其先达皆文坛飞将军,先生崛起其中,学有渊源……观其精神独超然于利……学宗程朱,不染欧风习气;晚年坊表一乡,枳棘凤鸾……绰有儒风,先生诗酒优游,全无内顾忧者……”

正如苟燕溪墓前长联所感叹的:“无分先代帝国后代民国,都从风月认前身。”这些本乡土地上有过的先生们,他们各自被其弟子、绅族镌刻在石头上的名字抵抗住了历史风雨的冲刷,“书生面目赤子心肠”,至今感召着后来的人,斯人斯德、斯言斯行,皆为教也。

新闻推荐

亩产341.6公斤!山东大豆高产纪录再刷新 德州市陵城区5万亩耕地轮作休耕试点,不利年份喜获丰收

□记者王亚楠通讯员刘佳报道本报德州讯日前,省农业农村厅邀请国内知名专家,对德州市陵城区5万亩“齐黄34”大豆绿...

嘉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