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立自强不畏难 发挥余热助乡邻 一针一线缝制幸福生活

济宁晚报 2019-10-22 08:40 大字

见习记者 汤伟

王晓芸在厂房内与工人交流

济宁市嘉祥县梁宝寺镇陈庄村,一家纺织工厂正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生产。走进干净整洁的厂房,不少女工正在生产线上工作。这家工厂的老板王晓芸,在厂房内看着今天制作好的衣物,不时和工人们说句话。王晓芸是四川省绵阳市人,年幼时罹患小儿麻痹症导致行动不便。嫁到了济宁之后的她,不仅收获了爱情,也收获了事业。

王晓芸在这之前,卖过水果,当过老师,做过微商。这之前的经历,虽然很苦很累,但也让她学到了许多经商的经验和人生的道理。生活稳定之后,她得知镇政府在村里成立了扶贫驿站,稍作思考后就报了名。一开始,王晓芸和8名村里的贫困老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剪线头的工作,工作量大但利润不高。王晓芸看着村里的老人拿着并不多的钱开心的样子,萌生了扩大生产,让大家多挣点钱的想法。

创业初期,通过扶贫车间接下的一些订单,王晓芸和她的老姐妹们锻炼出了一定的生产能力。随后,为了增加订单,王晓芸借钱购置了一些二手缝纫设备,并将自己所住的房屋改建成了厂房。“你们能看到的我家所有的屋子,都生产过。之前没有专门的车间,我们就几个人在我家里做工。”王晓芸告诉记者。有了设备之后,王晓芸通过不断寻找客户,寻得了不少订单。现在的工厂,每天都不断有新的订单过来。

记者认为王晓芸挣得的钱会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环境,通过观察发现并没有。面对记者的疑问,王晓芸笑着打开了她的账本。在账本里详细记录着她接的每一单工作,货物总量、单价、每件成本等都仔仔细细地写着。这个账本,不仅王晓芸自己可以看,在工厂内工作的每一名工人都可以看。挣了多少钱,给大家发了多少工资,她自己留了多少,一切都明明白白清清楚楚。

尽管自身行动不便,王晓芸还是坚持每件事都尽量亲力亲为。大到一个人去外地谈客户,下着大雨一个人去接货、送货,小到为了方便不识字的工人提前将材料分类贴好标签。到中午的时候,行动方便的工人会出去买菜,王晓芸做饭,大家聚在一起吃着饭聊聊天。和工人们关系如此融洽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这些,更是由于王晓芸诚信做人的态度。之前工厂由于经营不善出现过亏损,王晓芸的第一反应是不能让大家拿不到钱,借钱把工资发了下去,大家拿到这笔工资的时候不仅是安心,更是暖心的感动。

“我的腿部也有残疾,行动不是特别方便。晓芸姐就告诉我,你来我这儿吧。来了之后晓芸姐特别照顾我,只要天气不好她就会催促我提前下班。现在有了这份固定的工作,可以过着比以往好太多的生活,我很感谢她。”女工吴凤娇告诉记者,据她介绍,工厂里有残疾的女工不只她一个,大家来到王晓芸的工厂之后,日子是过的越来越好了。

新闻推荐

消失的驴车 ■罗捷媚

在我心里,嘉祥是我的第二故乡,感觉是贴在骨头上的。1993年,当时还是男朋友的丈夫在济宁机场服役。想给他一个惊喜,我不顾路途...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