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画中藏真情

济宁晚报 2018-02-02 00:00 大字

济宁广播电视台 徐雁

“……一湖残荷枯苇挺立在一片茫茫的风雪之中,枯黄雪白交相辉映,雪落压荷,札枝相扶,残而不倒,衰而不竭,色彩沧桑老辣而悠古,画面清静含蓄而深远。有趣的是,一群由北而来的鸿雁在一片宽阔空旷厚厚积雪的冰面栖息停留,或引项高歌,或恬戏相拥,让人一丝寂寞荒凉的心又多出一片温暖……”《风雪宿鸿》有感。

成为画家,是王兴顺儿时的梦想。喜欢写写画画的大哥是他的启蒙老师,大自然之景又是他最好的课堂。有着绘画天赋的王兴顺对着五彩缤纷的田野花、草、鱼、虫无比喜爱。几年下来,一支笔就能把身边的花鸟画得灵动秀丽、华彩巧密、形神兼备,栩栩如生。为此,他被螃蟹夹过,被蜜蜂蛰过,被蝈蝈咬过。年少追梦虽苦尤甜。回忆那段岁月,王兴顺总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从小给了他最丰富的感受,让他对花鸟有着深厚的记忆与积淀。

在以后几十年的学习和创作生涯中,他如饥似渴汲取着文化艺术的养分,不停地领略着宋人花鸟的精致,元人绘画的静雅,品读明清花鸟的清逸,研摹任伯年、王雪涛花鸟的鲜活灵动。清香溢远的绿荷红莲,含蓄缠绵的紫藤凌霄,秀色可餐的大南瓜,山间的野花翠柳,湖畔小憩的鸳鸯,都被他神来之笔浑然天成为艺术的奇花异葩。

王兴顺说:“画花、画鸟,就不把它当成一个物品画成标本,而应赋予它生命、表情,当成一个人去对话,从画中感受到一种精神的东西在交流,一种情感在流淌。”

王兴顺的优势是他从不把画画当作一种手艺,更多的是当成修行去琢磨,当成美学去追求,当成一种人生的命题去书写。

学画不拘泥

兴顺先生以近代王雪涛大师花鸟画为入手,上追宋、元、明、清花鸟画进行研摹。他一再给自己说着一个词“侍善而从”。他说,侍是一种学习的态度、一种心态、一种敬畏。他深知一个优秀的画家仅有一定的艺术技巧和那点文化功底是远远不够的,要上升几个层次,还更需要文化知识做为创作的储备。陆少严说过,画家的十分功夫须得四分读,三分写,三分画。

于是,王兴顺常细品读齐白石、王雪涛、江寒汀等有关花鸟方面的文章、画作,他细细地研究学习,汲取丰富的营养。崇尚传统的同时不刻板,也不照搬照抄,却能善于思变,总是把传统精华的东西吸入到自己的作品里面来。如《秋江遗韵》《旷野春晓》《水阔蛙声远》《花姿禽影》等作品就汲取了宋、明、清花鸟画法,同时运用写生的经验进行创新,使作品更加灵动,老辣、温润。

近二十年来,兴顺先生的一系列作品先后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国家级展览。

如“第二届全国山水画展获优秀奖”,“2004年全国中国画展”,“第二届中国人物画展”,“黄河壶口赞中国画提名展”,“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和谐家园全国工笔画大展”,“全国首届现代工笔画大展”,“全国第八届工笔画大展”,“2011年,辉煌浦东全国画展”,2015年全国美术教师作品展……

1

3

墨染生活,写意人生

——访著名花鸟画家王兴顺

半年前,第一次看到王兴顺先生的《风雪宿鸿》作品时,着实被这幅作品震惊了。正如前文说的“色彩沧桑老辣厚古,画面宁静悠远。”想要写点什么,由于气懒乐闲,时隔半年方才动笔。但脑海还是常常想象画中的意境,画外的艺术家,定是一位心阔如海、静默似水的安闲之人,或许有不同寻常的故事。

看到画家是在2017年5月21日里一则文化新闻中。“春风浓艳——王雪涛花鸟作品展”,在北京荣宝斋隆重举行,作为王雪涛研究会会员及追随者的王兴顺先生被特别邀请参加开幕式,这也是本仪式特别邀请仅有的二十几位著名人士之一。

真正见到王兴顺先生是在课堂上。一如想象中的他,有儒雅文静的外表,深沉含蓄的言语。态度谦和而亲切、语气自然而沉稳。他讲课气语温和,艺藏于心,心传于情,由浅系深,由表入里,将传统文化理念融入到绘画教学之中。边讲边画,技理交融,生动形象……自此后,静听王先生纵论画艺,品藻人物,委实是一种享受。

征行自有诗

“闭门觅句非诗法,只是征行自有诗”。

王兴顺先生说,闭门造车是做不出好画的。古人如此,今人更是如此。为此,一年四季外出征行“觅画”成为王兴顺学习创作生涯中最主要的功课之一。

大雪纷飞,他踏雪寻梅,傲雪的梅花有着不一般的意境。寒风萧萧,他写枯荷,残而不倒荷骨铮铮跃然纸上。春风十里,他静坐在梨花、桃花、紫藤、海棠下展素挥毫,让春天更加缤纷浓艳。夏天骄阳似火,烈日下他观看荷花,凌霄,紫薇,一站就是几个小时,蚊虫叮咬、汗流浃背,而荷花、凌霄、紫薇等等一幅幅国画,灵动鲜活,有着出奇不意的意境和新意……

从古到今画家们始终都把南齐谢赫的“六法论”作为创作和品画的标准。而气韵生动又是作为衡量画品优劣的标准之首。看过王兴顺作品的人都能有着眼前一亮,耳目一新的感觉。那种表现在物象上的生命力和精神情感,及画面的空灵感、笔墨变化的韵律感,处处生发着一种凝笃精神的力量。

真正懂画的人知道,这就是谢赫六法论中的“气韵生动”。有气才能生韵,有韵才能生动,这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寻来的。品读王兴顺先生的画作,不管是荷花老梅还是水禽飞鸟,或是兰花秋菊和昆虫,都有着一种清香静雅的气息,淡淡的,斯文的,诗意的,情趣的,让人宁静而致远,散怀而悦心。

2011年,王兴顺先生应济宁日报社特邀,把自己多年学习经验及写生临摹的体会一一写了出来,并在《济宁日报》“授人以艺”栏目上连载发表,在社会上引起强烈的反响。不少国画爱好者慕名找到他,要求拜师学艺、指导作品。一些教学机构也前来邀请他去讲课。王兴顺的名字也从此进入更多人的视线。王兴顺先生的花鸟作品也进入更高端的画展及国家级博物馆收藏。

2

名利如浮尘

王兴顺先生是一位纯净的专业画家。十多年前由于前单位倒闭,而王兴顺已小有成就,被多家画廊及商人看好,多次找他商议和他一起经商,而他仅痴迷于国画,婉言谢绝邀请。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画画就是他的生活来源。很多时候他手中的画作被一些不识相的人以极低的价格想拿走,并以宣传为由相交换。但他却坚持不卖。他说,我虽无法与徐渭相比,但文人骨子里的东西不能放低,不然,文化就会没有品位了。同时,王兴顺又是非常大气。汶川地震,首先把自己珍藏的精品佳作捐出义卖,首开中国美术网络赈灾义卖先河。每年都参与市政协、市文联等单位组织的文化下基层活动,到乡村、工厂、部队、社区、学校进行义务作画写字。到济宁民盟,老年大学,一些中小学,邀请他去讲课,他什么都不问放下手中正在创作的画作,义务前去进行讲课。

画品如人品,品画如品人。一个精神和意识里纯净的人,他的人也一如他的画一样清心明透。

4

王兴顺,职业画家,山东嘉祥人,毕业于山东轻工学院美术系。中国民主同盟盟员,民盟山东省委文化联络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山东美术家协会会员,王雪涛研究会特邀艺术家,鲁南画院院长。

新闻推荐

让幸福更有温度嘉祥县保障民生纪实

本报通讯员薛海波孙欣王谦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去年以来,嘉祥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持续加大民生投入,抓重点、解难题,全年民生支出26.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4%,把一件件实事办到了群众...

嘉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祥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