件件实事暖心坎
■本报记者朱雪梅
民政工作一头连着“民”,一头连着“政”,是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社会和谐的“晴雨表”和“显示器”。2014年以来,市民政部门高擎民生大旗,以民生保障体系建设统领民政工作,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内生动力,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头等大事来抓,解决了一批人民群众最急、最难、最需的现实问题,真正把好事、实事办在了困难群众的“心坎”上。
织牢城乡救助网
兖州区新兖镇程女士,丈夫于2011年车祸去世;公婆现已60多岁,年迈体弱;儿子身患残疾,现读小学。程某长年在家照顾孩子及公婆,仅靠家里2亩多地维持生计,收入低,生活极困难。民政部门核实情况后,及时将该家庭4口人纳入低保范围,每月发放低保金910元,保障了他们的基本生活。
全市再次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市、县两级均建立了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建立了社会救助工作统筹协调机制,社会救助工作整体水平全面提升。2014年,济宁市将城市低保标准每人每月达到460至500元,农村低保标准每人每月达到240至270元,农村五保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年4800元和3400元;全年全市累计投入低保、五保资金68607.4万元,比2013年增加9422.7万元,增长15.9%。此外,济宁市民政部门还扎实开展“寒冬送温暖”、“夏季送清凉”等流浪乞讨人员救助活动,救助流浪乞讨人员6963人次。
化解贫困群众看病难
“感谢你们的救助,没有你们的救助,我真不知道怎么渡过这个难关……”一个朴实的农民满含热泪地握着工作人员的手。当记者走进市民政局时看到这样一幕。详细询问之后得知,来自嘉祥县疃里镇矿山村的张吉令是一名普通农民,原本有着一儿一女的张大哥家虽然不富裕,可日子过得还算幸福,令很多人羡慕不已。可是,2014年12月9日,噩耗传来,张大哥年仅14岁的儿子被查出患有脑脊髓炎,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蒙上了一层灰暗。张吉令不仅把家里所有的钱都拿去给儿子治病,还欠下了不少外债。市民政局救助科得知了这一消息,立即启用临时救助,用最简化的救助程序,让张大哥一家在最短时间内就领到了救助金。
济宁市新出台了《关于开展城乡困难居民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制度,全年全市支出医疗救助资金10794.1万元,其中发放住院救助资金8767.9万元,救助城乡困难居民19236人,人均救助4558元。落实特大疾病市级救助人数426人,安排救助资金1056.5万元,人均救助2.48万元。认真落实城乡低保家庭大学生高等教育阶段全程救助政策,救助困难家庭大学生3228名,发放救助金629.8万元。
帮助困难家庭建安乐窝
年仅12岁的刘贵昊因父母双亡,和奶奶一起生活。因为家庭条件限制,他和奶奶靠着农村低保生活,而且一直居住在木石结构的房子里,冬冷夏热,居住条件很差。他们的房子建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年久失修,多处出现大裂缝。每逢刮风下雨,年幼的昊昊总是懂事地把房屋可能漏雨的地方放上水桶和水盆,让人看了很心酸。市民政局救灾科的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申请了30000元资助金帮助小昊昊和他的奶奶盖了新房子。看到安了保暖门窗的新房子,昊昊高兴地说:“再也不用担心奶奶冬天会冷了。”
据了解,去年以来,济宁市进一步落实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三即时”工作制度,完成农村贫困家庭危房改造任务833户,新建住房2623间,落实救助资金2499万元。在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方面,全市发放救灾资金1285万元,救助受灾困难群众10.98万人次。
保证“三无”老人老有所养
“还是这儿安心!一天三顿不用操心,生病吃药也不用给钱,院里还有阅览室、棋牌室,真没想到老了还有这福分。”在金城街道土城社区互助养老院,81岁的李金铎老人和记者拉起了家常。如家般温馨的房子、人性化的休闲设施、老人们快乐祥和的神情,这样令人心悦的场景在土城社区互助养老院和仙营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都经常一幕幕呈现。
让老人安享晚年,让社会更加和谐。目前,济宁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已提前15个月实现了省政府确定的“十二五”规划目标。济宁市全面推广“医养结合”模式,全市医护型养老床位占比达到11%,医养结合型养老机构达到8家。加强养老队伍建设,建立健全了养老服务人才培训、使用、评价制度。4012名城镇“三无”老人、低保困难老人、“空巢”高龄老人享受了政府购买的居家养老服务。为1.3万名低保高龄老年人发放了高龄津贴1794万元;建立了生活长期不能自理经济困难老年人护理补贴制度,补贴标准每人每月不低于60元。
新闻推荐
本报嘉祥讯(通讯员薛海波杜杰)“爹娘生咱身,拉扯咱成人,汗水壮咱筋骨肉,恩情比海深,养娘心安稳,敬爹是本份,一个道理传古今,要做孝德人……”3月7日...
嘉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嘉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