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老匠人刻字不图钱 遗憾“绝活”无人学

济南日报 2014-07-02 02:42 大字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咱城区南北晁家街上有位修钢笔的手艺人没读过几天书,却练就12种字体的硬笔书法

■实习记者李胜男

在城区南北晁家街上有一个特殊的小摊子,一位满手墨水的老人默默地守在放着墨水和钢笔尖的摊子旁。他叫盛春风,是一位修钢笔的老匠人,看似普通的他还有一个“绝活”———在钢笔的笔杆上雕刻图案和文字。

花17年练钢笔刻字绝活

今年60岁的盛春风是嘉祥县人,小时候家庭条件尚好的他曾被父亲送去读私塾。“我7岁就去私塾跟先生们学习文化、读书识字了,但是后来家里败落,就没念下去。”于是,盛春风决定去学门手艺,日后也好讨生活。“虽然没办法继续上学,是个很大的遗憾,但是我内心很喜欢这种文化气氛,所以15岁那年,我就到曲阜跟随老师学习写字、雕刻去了。”说起这个,盛师傅还是一脸自豪,没读过几天书的他会书写12种字体的硬笔书法,而且种种都写得苍劲有力。

他说:“就单单这个硬笔书法,我就练了13年,而刀法我练了4年,练习的时候,竹签、木头、筷子上我都刻过。在钢笔上雕花,没那么简单,力气使大了,笔杆子会裂;使小了,纹样又刻不上去,所以一共花了17年,我才有现在的水平。”

盛师傅说,他最拿手的是在钢笔上面雕龙画凤。“这些图样,师傅是不会传授的,这都是我后来自己慢慢研究绘制的。”盛师傅指着钢笔上雕刻的龙凤告诉记者,他研究了很多图样,练习了半年多,才把这个刻出来。看着钢笔杆上栩栩如生的龙凤,记者也非常感慨,现在机械雕刻横行的市场很少这么用心地刻绘。眼前的已经不单单是两只钢笔,更是两件匠心独运的艺术品。

遭遇车祸,只能靠修笔刻字为生

20年前,一场车祸让盛师傅没法再进行任何重体力劳动。“车祸之后,我的耳朵背了,听不清别人说话,腿也受了重伤,没办法再下地干活,只能捡起我当年学的手艺,靠修钢笔糊口饭吃。”说到这里,盛师傅的神情里满是无奈。“那个年代,钢笔可是相当的金贵,谁都怕弄丢了,所以要专门请人在上面刻上名字做记号。可惜现在已经很少有人使用钢笔了,只有小学里的孩子们还在用钢笔学习写字,所以我格外喜爱它们。”

不为赚钱,就想多为孩子服务两年

记者看到,来找盛师傅修笔刻字的多是孩子的家长。两个小时内,盛师傅的手就没有停下过,长期的修笔刻字让盛师傅的手指变了形、染了色。“我做这个已经38年了,手指上的墨水估计这辈子都洗不掉了。”盛师傅笑着说。偶尔有小朋友过来让盛师傅给自己的钢笔刻上名字,盛师傅就会格外开心,不仅刻上了名字,还刻上了鼓励的话语。看着孩子满足地离开,盛师傅也一脸幸福。

周围的邻居告诉记者,盛师傅特别喜欢这些孩子,现在刻字根本不收钱,修个钢笔也就一两元,相当便宜。盛师傅说,他一个月也就赚千把块钱。“我的孩子已经大了,家里负担没那么重,挣这些就足够了。就是一天在这里坐13个小时,身体确实有点吃不消,可能也干不了两年了。趁我现在还做得动,就给孩子们多服务两年。”

即将消失的老手艺

钢笔在现代生活被可以更换笔芯的碳素笔、原子笔渐渐取代,曾经辉煌的钢笔时代慢慢淡去。而盛师傅修钢笔以及在钢笔上刻字的本事,也随着他的老去被人们渐渐遗忘。“我的两个儿子都不愿意学这个,也没有其他人表示要学这门手艺。”

盛师傅无奈地摇摇头说:“当年我也遇到过欣赏我手艺的人,想让我去安徽帮他雕刻毛笔。当时孩子还小,我就没有去,现在确实有些后悔。如果去了,说不定就能带出几个徒弟来,手艺也就不至于失传了。”

盛师傅给学生的钢笔上刻上名字

钢笔雕刻时要使很大的力气

新闻推荐

嘉祥县供电公司开展应急保电演练“备战”省运会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嘉祥讯李金平王者东山东省第23届省运会开幕在即,嘉祥县承担全省青少年羽毛球比赛项目,为确保比赛场馆安全用电落到实处,嘉祥县供...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