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愿七色彩虹永留人间

济南日报 2014-01-12 04:41 大字

有喜有忧
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点击查看原图色彩故事

民间智慧“奇溜嘎嗒去轧棉,一边出的是花种,一边出的是雪片……旋风子转,落子缠,经线姑娘两边站,织布就像坐花船,织出布来平展展,送到缸里染青蓝……”

一首鲁西南民间世代传唱的《棉花段》将时间拉回到了上世纪70年代前。那时候,纺线织布是鲁西南最寻常的生活场景,一去谁家房子里,最常见的就是一架织布机正在堂屋,上到七八十岁能劳作的老太太,下到十一二岁刚能踏着织布机的小姑娘,都会纺线织布。不过,那个时候人们还管它叫“土锦”、“粗布”,直到1985年,山东省工艺美术研究所才将其定名为“鲁西南民间织锦”,鲁锦的叫法自此而出。鲁西南民间织锦技艺主要分布在山东省的济宁、菏泽两市及周边地区,其中尤以济宁市的嘉祥县为典型代表。

出生于1967年的李庆红并不是嘉祥人,她也不像那个年代的姑娘们跟随母亲学习织布,甚至没有手把手的学过织布。第一次接触鲁锦是在一次旅游推介会上,那次推介会,李庆红得到了一个旅游包,上面清晰的绣着中国鲁锦。看着这个深蓝底色包上的图案,学习设计的李庆红被深深的吸引住了,这些粗布就是那一团团洁白的棉花织成的吗?这纯黑的平纹镶边,红黄绿色彩鲜艳的流水纹是那些在家务农毫无美术基础的劳动妇女所设计吗?李庆红不仅被吸引也被震惊了。她想把这些图案都保留下来。与鲁锦“一见钟情”后,她开始有意的收集各种鲁锦的花样。一开始,只要她去嘉祥农村,谁家都能给她拿出来几块鲁锦来,甚至还有很多农村妇女正在纺线织布,也就是从那时起,李庆红这个城市姑娘学会了纺织、上机、织布。可随着岁月的流逝,纯传统的花样越来越难收集了,有时候去农村一天,往往还收集不到一个图样。如果说之前拿着城市的毛巾被之类的还能换上一块布,现在就是拿着现金也很难再找了。越是如此,对这些几百种图样的宝贝,李庆红格外的珍惜,她把各种图样的鲁锦装订成册,按收集日期编上号码,没事总喜欢拿出来阅读。看着看着,她不觉就沉浸在这种花纹图样中,这些长短、宽窄、横竖、倾斜、交叉不同的点线面,经过不同的变化,就成了各种或抽象或古拙的几何纹样,让她每翻看一次就惊奇感叹一次。

李庆红辞职之后,成立了鲁锦工作室。学习设计的她,一心一意研究起来鲁锦的花样,然后借鉴这些图样自己设计生产服饰。她还把纺线、染线、浆线、经线、上杼、做综、上梭、织布这一传统的织布流程收集起来。因为即使在嘉祥农村,会这套程序的人也越来越少,面对各种成本的增加,真正传统意义上的鲁锦几乎不存在了。她希望有一天,她把这些传统的东西保留下来,孩子做DIY的时候,能够知道我们最初穿的棉衣或粗布是怎么从棉花变成的,就如同知道小麦怎样变成馒头一样。

只是那纺车不再有吱吱的声响,织机上也不再有歌谣的吟唱,随之消失的还有拥挤在一个院落纺线织布的左邻右舍们的欢声笑语。

七彩梦老织布机发新声

新闻推荐

植树节种下“环保”心愿

三月的初春,虽然还有些凉意,但是已经挡不住春天的到来。3月9日上午,济宁市霍家街小学二年级八班的同学在家委会的组织和带领下兴致勃勃地来到了嘉祥县疃里镇北朱村农丰园林...

嘉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