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评说济宁名人
毛泽东一生喜欢《水浒传》
点击查看原图梁山老人记忆中的毛润之讲述人:朱承山杜庆生张芳/整理评论孔子孔子思想集我国古代道德学之大成,影响中国达两千年之久,毛泽东同志也深受其影响。但是,毛泽东从来都把孔子当做一个历史人物,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对待他。同时,还把封建统治阶级加工改造后的孔孟之道与孔子本人区别开来。毛泽东少年时期读的是“四书五经”,接受的是孔子思想教育,这给毛泽东以深刻的影响,并时常令他回忆起这段学习生活。1964年在北戴河,七十多岁高龄的毛泽东很有兴致地谈道:“我过去读过孔夫子的书,读了‘四书\’、‘五经\’,读了六年。背得,可是不懂。那时候很相信孔子,还写过文章”。毛泽东还曾谈到:“我是从农村生长出来的孩子,小时也上过私塾,读过孔孟的书,也信过神,母亲生病也去求过神佛保佑哩,旧社会的东西对我都产生过影响……”
毛泽东对孔子的许多观点给予高度评价。他推崇孔子的“再思”,主张独立思考,防止盲目从事;他提倡人们像孔子一样,虚心求教,“每事问”、“不耻下问”;他赞扬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他认为孔子“欲速则不达”的主张符合事物辩证发展规律,战争与工作中都应根据客观实际去掌握进程,循序渐进,以防冒进;毛泽东赞扬孔子办学时坚持的德、智、体全面衡量的原则,尤其欣赏孔子育人首取其气节,注重体育的办学路线。他认为,孔门弟子“安贫乐道”的精神很值得提倡,因为刻苦俭朴的生活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吃苦耐劳,克服困难和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咬得菜根,百事可做”,“安贫者能成事”;毛泽东认为,孔子把射箭作为学生必学的课程很好,这样能增强学生的体质,孔子是重视体育教育的典范。毛泽东还认为,孔子不但注重学问,还注重实践,“仲尼取资于射御”,是说孔子的本领不但有赖于书本知识,而且来源于射箭驾车,来源于社会实践。古人尚且如此,今人更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毛泽东崇尚孔子渊博的知识和好学有成的精神。毛泽东晚年曾说道:孔子早年并没有上过什么中学、大学,开始的职业是替人家办丧事,也没有什么地位。后来又当过会计,做过管牛羊的小官,以及在鲁国当过“司法部长”。可是他却学会了很多本领。毛泽东希望青年人能像孔子一样,积极参与社会实践,通过实践增长才干。毛泽东在1926年5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讲到:“孔子之道,多述重农之意,历代君王,莫不遵以为法,所以农村中的教育,多趋于农业方面”,历代封建统治阶级多主张“重农抑商”,当源于孔子的这种观点。
毛泽东一生中,无论谈话,写文章,总是喜欢提及孔子,或是引用孔子的话,阐述自己的观点。称谓最多的是“孔子”、“孔夫子”,子、夫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尊称。说明毛泽东对这位儒学大师的尊敬。
评说孟子对毛泽东影响最深刻的莫过于《论语》、《孟子》。对孟子的言论,毛泽东给予较多的赞誉。在《学习和时局》一文中,毛泽东号召干部战士开动脑筋,他说:“脑筋的作用,是专门思想的。孟子说:‘心之官则思\’(《告子上》),他对脑筋的作用下了正确的定义,凡事应该用脑筋好好想一想,俗话说:‘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就是说多想出智慧”。毛泽东青少年时期非常注重意志与品德的修养,努力实践孟子说的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在生活中,毛泽东从来以吃苦耐劳为荣,以磨炼自己的意志,担当拯救中国之“大任”而为最高追求。足见孟子这句话对毛泽东一生的影响。
毛泽东赞赏孟子主张的气节及“大丈夫”精神。孟子的“善养吾浩然之气”,以及“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所谓“大丈夫”气质,自有其积极的意义,因此,历来为中国人民,也为毛泽东同志所借用,这是与毛泽东历来主张的“古为今用”相一致的。毛泽东还非常欣赏孟子“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之句说:“正是这种情形。没有红军的改编,红色区域的改制,暴动政策的取消,就不能实现全国的抗日战争。为了前者就得到了后者,消极的步骤达到了积极的目的”。
毛泽东对孔子、孟子有着较多的论述。就是毛泽东最后一个生日,他还一再重复一句谚语:“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谚语的意思是:孔子寿龄七十三,孟子高龄八十四,到了圣人的年龄,也就该辞世去了(俗称“到了殉头”)。毛泽东不信哪个人能够“万寿无疆”,他喜欢人们祝他“长命百岁”,可见,孔孟传统文化对毛泽东的影响。
称赞白英为“农民水利家”明永乐年间,朝廷派工部尚书宋礼主持解决济宁段运河难题。宋礼南下济宁微服私访,在汶上县军屯乡遇到年近半百的民间治水高人白英。一番交流过后,原本三缄其口的白英被宋礼的谦逊与诚挚所打动。于是他告诉宋礼,把汶水河接入南旺脊顶,再在南旺南北设闸分水下来,北会黄河,南入江苏。
1965年,毛泽东主席在接见山东省党政主要负责人时对这个在水利史上流芳百世的治水工程——南旺分水枢纽工程给予高度评价,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工程”,汶河水来到这里,“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从根本上解决了京杭大运河水源不足的问题。称赞当年策划、主持修建这一工程的汶上老人白英为“农民水利家”。
有此一说:
毛泽东喜欢《水浒传》爬过梁山毛泽东一生喜欢读《水浒传》、说《水浒传》、评《水浒传》、用《水浒传》,《水浒传》这部书伴随他走过了70余年的历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毛泽东曾从不同的角度对《水浒传》做出过新意迭出的解读,众多视角独特的真知灼见,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直到今天仍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毛泽东考察梁山主要是受了《水浒传》的影响。毛泽东在韶山念私塾时就爱读《水浒传》,毛泽东从小生活在农村,梁山好汉“仗义济贫”、“替天行道”的造反精神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在湖南一师和同学们讨论救国之道时,他与众不同,断然宣称:“学梁山泊好汉”(美国斯图尔特·施拉姆:《毛泽东》,第26页)。梁山是水浒故事的发源地,毛泽东有机会是绝对不会放过考察梁山的。
毛泽东作为一个农民的儿子和一个刚参加工作几近穷困的小职员,作为一个立志解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的革命先驱和领袖,他到曲阜、泰山和梁山,虽不能完全排除旅游的因素,但主要应是以考察历史文化影响下的中国社会现状,探究水浒英雄在水泊梁山聚义的成败之因、寻求一条适合中国的救国救民之路为主要目的的。
水浒的各种情景在毛泽东心中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尤其是梁山的独特地理位置,使他对梁山好汉“占山为王,割据一方”的起义方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梁山好汉以梁山为大本营,四处出击,声势浩大,对毛泽东“建立根据地”思想的产生有重要影响。毛泽东受到启发,在“八七”会议前后提出“上山可以造成军事实力的基础”,发动秋收起义后,毅然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
梁山好汉所到之处,“开仓”放粮,“赈济满城百姓”,讲求的是“劫富济贫”。毛泽东上井冈山实行的是“打土豪,分田地”。这既继承了梁山好汉的平等精神,又着重了生产关系的变革,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梁山老人记忆中的毛润之
据梁山脚下馍台村张作海老人回忆,文革时期,他买了一张《毛主席去安源》的画像,拿到家中,父亲一看,顿感惊呀,说:“哎呀!画上穿长袍的这个人来过梁山,登过梁山。当时我在山北坡柿子行里侍弄果树,见他在柿子行里休息,还打开小包袱,拿出《水浒传》看。我当时就觉着这个人不一般,他就是现在的毛主席呀!”
梁山脚下后集村马广仁老人回忆说:“爷爷(马传真)在世时常说,他在马氏家祠(内有私塾学堂)教书。一天傍黑放学回家,刚出家祠,一人迎面就问:‘你好,附近有旅店吗?\’声音很蛮,听不大懂,但从其语气表情揣测应该是打听住店的。我爷爷打量那人,长相好,二十多岁,穿长袍马褂、布鞋。就说:‘东边就有一家。\’那人听后并没走,却对着家祠的门匾(康熙帝亲赐御笔)端详起来,一看便知是个学问人。于是两人在家祠门前聊起来,知道了那人叫毛润之,从北平来。天已经黑了,我爷爷说,别去住店了,学堂里有被褥、能做饭,将就一宿吧。吃饭时,那人问有辣椒没有,爷爷从门后墙上摘下几个,那人不怕辣,吃得很有味道。我爷爷想笑,那人觉察后也笑了,说‘我们湖南人就爱吃辣子\’。饭后,两人作诗打对,谈得很投机。那人还问我爷爷,108条好汉在梁山还有没有后代,上梁山的路怎么走。第二天,我爷爷需教书,就安排我叔伯爷爷马传品陪毛润之上了梁山。我爷爷还说,毛泽东来梁山,独山村的王惠厚和嘉祥县的几个朋友都知道。”
马传品的儿子马克治老人回忆说:“当年毛泽东登梁山是我父亲带的路。我父亲常常说起,他带着那个南方人毛润之从后集隅首,往南走,出南门,经马家林道到马家林,过梁孝王墓,上鏊子山,向东过薛家林,经薛家桥(今水泊梁山第一关前),在馍台村柿子行里休息看书,然后沿小黄山和狗爪子山山谷小路直上梁山虎头峰。”
毛泽东年轻时来过梁山,住在后集村马氏家祠西厢房的私塾里,并攀登了好汉们聚义的地方——水泊梁山。(张宝义)
新闻推荐
点击查看原图■本报记者李朕葳见习记者刘立峰1月13日中午12点24分,家住嘉祥县唐庄村的唐长银再次来到医院重症监护室外,22床躺着他的侄子唐彦坤。201...
嘉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嘉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