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像石密码
点击查看原图艺术在我国起源很早,早在四五万年前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就发现一些记载他们生活情景的绘画和各种装饰品。仰韶文化的彩陶,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及各种玉、石、骨、角、牙雕,秦汉的瓦当、印章等,都各自具有其特殊的艺术风格。到了东汉时期,则出现了一种绘画和雕刻相结合的造型艺术,这就是具有高度艺术水平且又能反映当时社会面貌的画像石。早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巡行天下时,为了显示自己的威严和镇压各地反抗势力,曾到处勒石记功,遂开了历代树碑立碣之风。到了汉代,封建统治者死后,其后人往往在其墓前立石若干块,用以颂扬死者的功德。当时大多数是石刻文字。而到了西汉晚期以后,则往往把图画也刻到石面上,这种著名的古代艺术品,也就是汉画像石就在东汉时期盛行起来。从本期开始,记者将带您来到位于嘉祥县城南三十余华里处的武翟山,去揭秘近1900多年前,那家武氏望族刻在石头上的密码究竟讲述了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本报记者周远
很久以前的那一群贵族
在很久很久以前,嘉祥县武翟山北麓住着一群豪门富户,他们过着贵族的生活。因为,他们本来就是贵族。
他们生前有成群的仆从,每日端居高卧,便有一应人等将所需的物什送到眼前,出门多驾车。因为太有权势,不光有车,还有下属积极接送。每日觥来筹往,杯盏转换之间,就此度过了一个朝代的几百上千个年月。当然,官员家族哪能缺了歌舞喜乐,如果不能乐呵乐呵,那这官儿当得也太乏味了,因此,除了工作,家里日常的patty也是必不可少的。除了这些之外,这个家族每天的生活还有下围棋、摔跤、打猎这些个娱乐项目,另外,还有他们所辖农田内的农夫耕作、渔夫捕鱼等,为他们提供一日三餐,或变卖成金钱,供他们享乐。
这家人活着的时候就把自己家里那点儿事儿都在石头上刻了下来,可能想着死了以后还能让更多的人来参观,虽然对他们的意图不明所以,但很不凑巧的,他们被“假设”的这一意图很显然被“委婉”实现了!
那么,这家人究竟是谁呢?
很多读者想必早已猜到了,是的,这家人就是当年东汉时期,在嘉祥地界很有威望的武氏一族,这家人,上有达官显贵,下有富庶田东。生前那是穷奢极欲,死了也不想就此两手空空而去,为了表达他们热切希望死后幸福的愿望,他们将所有生前的场景还有一些神话的图案都刻在了石头上,除了想为自己在另一个世界的生活谋点儿福利外,还希望能通过这些图画警醒后人,教育后代。
石头上刻画的习俗是咋形成的?
说起武氏祠,很多人其实并不陌生,第一,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第二,是因为它名气广泛。现如今,几乎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名流来造访它。从它身上,大家除了了解到这个家族的基本情况外,还发现了很多历史上被人们所广为争议的事件起因。它所代表的,当然不会仅仅是几块石头上的几幅画像。更多的,是一段历史,是一个家族在当时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价值取向和真实的生活情况。为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探索武氏祠中的那些汉画像石所记载的真实意义,记者专程采访了对这些画像石研究长达20多年,现已78岁的曲阜师范大学原历史学院院长骆承烈教授。
从年轻时代起,骆承烈就从事对儒学领域的知识研究与发掘,而汉画像石上一些细节展现,对于他的研究可以说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在他所著的《汉魂》一书中,他将自己这些年来对武氏祠中的汉画像上所体现出的故事内容一一进行了深刻解读,不再是浅表的体现一个故事,而是通过这些故事的表现手法和刻画实际,形成了一系列卓有见地的论文和著作。这些论文和著作曾在历史学界掀起过一次很大的风潮,对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周朝在历史上著名的“三监之乱”根本,找到了真实的原因,并就此掀开了一代郡王堪比国王的真实背景。当然,这只是画像石给我们解读的其中之一个课题,还有很多关于农业、关于风俗、关于最早的科普等很多的课题等待我们一一去掀开它们的面纱,一一给予它们不同意义的解读。但在这之前,记者还是要先带您去了解一下那时候的人为啥喜欢在石头上刻画?这么幼稚小儿科的行为是怎么广泛流传起来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为啥那时候流行在石头上刻画。
骆教授认为,在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生前享受荣华富贵,死后也还想继续其骄奢淫逸的生活。再加上笃信天命、鬼神,所以大都很重视自己死后坟墓的修筑。在战国以前,坟墓比较简单,除天子、诸侯等高层统治者外,死者多葬在露天的土坑内,即所谓竖穴。而到了汉代,则普遍以洞室为墓,即所谓横穴。这种洞室墓又分为单纯土洞墓、空心砖墓和砖室墓。到了东汉中叶以后,在统治阶级中则又盛行一种石室墓。即由若干石块构成墓室,在石上刻有各种图像,因此又称画像石墓。
在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中,有对其非常形象的介绍:“这种石室通常立于坟丘之前。室平面做长方形,后面及两山俱有墙,正面开敞,正中立八角石柱,分正面为两间房顶厦两头造,即清代所谓悬山式。上施脊,瓦陇、瓦当均由石块上刻成。”室内画像石的题材和作法,则一方面上承我国画像纹及狩猎纹的器物图案而加以发展,另一方面又由战国到汉代许多宫殿中大幅故事壁画及一部分墓室内画像、空心砖之构图演变而来。
其实,在墙上画像用以教育、训示后人的做法,在我国很早就有了。《左传》定公二年记:“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彤墙”。所谓彤墙,可能指的是墙上的装饰画。因为当时比较稀罕,偶尔出现便当作“不君”,也就是奢靡。当时人们在室内雕刻各种图案的目的无外乎两个:一是记载死者生前的事迹。既可显示死者一家的豪华,还可以祈求吉祥,希望死者以后能过上同样的生活。另一个目的则是为了教育后世子孙,是死者及造石室人的世界观毫不掩饰的表露。
画像石,历史延伸的真实写照
在全国这所有的汉画像石集群中,画像石墓中内容最宏富、故事最复杂、造型最优美、雕刻最精细者,嘉祥的武氏墓群石刻可说是当之无愧。在这些墓群石刻的图像中有大量车马、出行、宴饮、庖厨、乐舞、杂技、水陆攻战等图案的描绘,反映出死者生前的一些活动。那些大量的祥瑞图像是为死者祈求吉祥。画像中一些历史人物、历史故事、节烈、孝义故事则在于表彰古代的忠臣、孝子、义士、烈女、节妇等恪守封建礼法的人,它雕刻的主要目的是要后人对画中的人从景仰到效仿。所以说东汉时期的的画像石,一方面是为了纪念死者,一方面是为了教育生者。而其最根本最核心的目的都是在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让人们恪守封建礼法。
虽然这些都是为了封建统治者服务所形成的物品,然而,客观上却保留下来了很多难得的艺术品。它真实、具体、生动且形象的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画像石中的题榜,墓内外的石刻,又都是研究我国书法艺术的稀有真迹。石阙、石狮、画像石等更是一批难得的艺术品,是我国历史上可信、可靠的历史资料。
汉代的画像石,近百年来在我国各地都均有发现,西汉时罕见的一幅画像石是昭帝元凤时凤凰画像,东汉时的画像石则发现甚多,其中发现最多的地区当属山东、河南、四川等省,近50年来,山东的100多个县、市中,就有50多个县、市发现过汉画像,而济宁市属的11个县、市中都有。
最早被发现可追溯至宋朝
武氏祠被发现的最早时间应该追溯至宋代,当时宋朝的欧阳修及赵明诚的《集古录》与《金石录》中对武氏祠中的碑刻及画像石均有记载。然而,由于那时候记录的内容很简单,因此也没有人去原地进行认真地了解。再加上年深日久,河流改道,武翟山一带历经洪水漫淤,以致当年相当精致、完整的石室早已零乱、损毁。里面的风沙将室内的石壁、石顶掩埋,因而长期未受人重视。但也因此缘故,却使其能得以较为完整的保存了下来。
骆教授说,虽说到了宋时,也曾为个别的金石家注目过,但终因发现不多,拓本不全,再加上放置零乱,故未能引起人们应有的关注。这组墓群石刻真正被人们发现重视起来,还是近两三百年间的事情。
话说,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有位钱塘人士黄易,此人爱好书画、篆刻及金石,曾于河南为官,当时他便听说嘉祥的武氏祠中有精美的画像石,只是远隔千里,一直未能与之相见。后,迨其官授济宁运河同知后,于乾隆五十一年(公元1786年)八月份,专程到嘉祥,对这些石刻和画像石进行详细的调查和了解。
最初搜集时,他发现很多画像石都被埋在了地下,虽有少部分露于地面,但也是屡经风吹雨打,不少损坏。随后,他便会同济宁州州官刘永铨派人对埋于地下的画像石刻进行挖掘和搜集、整理,并先后掘出和访得画像石刻二十余块,除将《武荣碑》及《孔子见老子》画像石运到济宁明伦堂内保管外,为了对这些石刻更好的保存,在江西学政、大金石家翁方纲等人的倡议下,捐货在当地盖了一口南屋保存。于是重要的石刻二十五快就嵌在室内,其余仍埋于地下。
紧接着,济宁州人李东琪发现左、右石室之后,又另建起了东屋三间,将其余画像石存入。此西屋皆以石为基,上覆瓦顶,将画像石嵌入壁上,并将碑立于室内。到了光绪壬午(八年,1882年)蔡纫秋(寿生)等又陆续发现了几块,一并置于室内。其中《武梁碑》、《武开明碑》早已不见,一些画像石在道光年间冯云鹏、冯云鵷撰《金石索》时已不见,有四块在民国初年被个别民族败类卖给了帝国主义,盗往国外。《武荣碑》及《孔子见老子》画像石仍存于济宁汉碑馆(也就是当时兴建的明伦堂旧址),今天,我们在嘉祥县武氏祠保管所中看到的,只有汉碑两幢、碣一块、汉石阙、石狮子各一对、清碑十一幢以及画像石四十四块,它们分别来自武梁祠、武荣祠、武开明祠、武班祠等。
骆教授告诉记者,自己最初来到这个地方的时候,看到的是室内飞鸟筑巢,屋漏梁倒。“历代统治阶级是从来不重视这批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的,从晚清到民国,始终无人对它们进行管理,我当时通过很多的调查了解到,那时候,这里的石碑被书帖商人任意拓帖,毁坏的非常严重,而那些断石柱上的兽形,也曾在清代被人盗去,当作了砚台。对这处文物真正展开保护,还是到了解放以后,政府专门在此设立的管理所,并派专人看护,先后拨款将到处漏雨的东、南屋进行修葺,又在院内种植了花木,四周修上了围墙,并严禁拓帖,妥为保管。”
1961年和1964年,政府曾两次出资数万元对这里进行大修,并在当地划出了一个方圆7000多平方米的院落,石砌围墙,铁制大门,门内立着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武氏墓群石刻》石质标志。院内西北方新建一口200平方米、高大、明亮的陈列室,将原地提升的一对石阙和石狮纳入室内,并将所有的画像石置于室内的四周,妥善、安全地保管、陈列了起来。
据说,不仅政府十分重视这批珍贵的文化遗产,就连当地的百姓也都群策群力的对它们进行了保护,使它们在文革中没有受到丝毫的损伤。同时,近年来,在其附近发现的更多画像石又对这里的文物数量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充实。
画像石上依次为管仲射小白、荆轲刺秦王、伏羲女娲图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山进通讯员付国涛陈小花)日前,嘉祥县梁宝寺镇召开“情系留守儿童,传递知识正能量”活动动员大会。会议倡议广大机关干部积极响应镇团委号召,变闲置书籍为有用资源...
嘉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嘉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