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种地靠订单 打工在跟前 永昌县水源镇人笑问何为“空心村”

甘肃日报 2014-03-21 19:07 大字

种地靠订单 打工在跟前

永昌县水源镇人笑问何为“空心村”

本报永昌讯 (记者杨世智 实习生牛婧娥)春节过后,农民纷纷外出打工,甘肃省一些村庄重归寂静,成为“空心村”。但永昌县有一个叫水源的小镇却是例外。前些日子,乘春种前的空闲时间,镇里搞了一场文化娱乐活动,结果11个村都找镇里多要名额,无奈只好进行筛选,最后广场舞表演队仍有8支,篮球队11支。面对镇中心广场汇集起来的人群,水源镇镇长吴岩峰笑着问记者:“啥叫‘空心村\’?”

水源镇海拔低,日照时间长,一年可种植一茬半庄稼,是永昌县唯一的井灌区和传统农业区。很长一段时间以来,这里并没有因为农业而兴旺富裕起来,反而因为种植结构单一,农民种田增产不增收。再加上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农田劳动强度大,土地对年轻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弱,甚至连方圆百里的人都说“有女不嫁水源人”。

然而,当市场的春风一波又一波地吹来时,以种田为生的水源人开始有了不一样的变化:过去当成牲口饲料、只在田间套种的玉米,变成了大面积的制种玉米;过去种在房前屋后、自给自足的蔬菜,变成了大面积的露地蔬菜……几年来,全镇12万亩耕地都变成了订单农业:其中制种玉米6万亩,露地蔬菜3万亩,中药材2万亩,葵花1万亩。原来几乎被排除在市场之外、单家独户种田的水源农民,成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田间“大车间”里的职业农民。身份变了,水源人来自土地的收入也稳步提高,亩均纯收入达到1500元以上,最高可达2500元,而周边地区只有500元左右。

土地收益提高了,原来热衷于外出打工的村民回心转意,逐渐形成“种地靠订单,打工在跟前”的现象。水源镇新沟村村民孙录国去年流转他人耕地20亩,全部发展订单农业,每亩保护价2200元。他还饲养基础母羊10只,加上和妻子两人抽空到别人家地头干零活挣的钱,去年全家纯收入超过7万元。“在家门口挣的钱和外出打工挣得差不多,又不受气,还能照顾老婆娃娃,何苦还要外出打工?”他反问道。

去年,水源镇农民人均纯收入9995元,是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倍。据镇农村信用社统计,全镇5000多户农户户均存款超过7万元。

新闻推荐

【走基层看变化】小山村的“新奇特”

【走基层看变化】小山村的“新奇特”本报记者刘兴元通讯员张景耿初夏时节,记者来到永昌县水源镇宋家沟村日光温室特色林果业种植基地,满目翠绿。走进大棚,一排排整齐的竹竿上攀爬着许多类似仙人掌的...

永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