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产业:破解河西生态难题
本报记者 吴梦寒
这是一个关于沙漠的梦想。
这是一次超越想象的实践。
这是一次科学之光的绽放。
变死亡之地为生命之洲,变不毛之地为资源空间。被钱学森誉为第六次产业革命之一的沙产业,正在甘肃创造着奇迹。
一个关于沙漠的梦想
在甘肃,沙漠和戈壁占了总面积的近三分之一。长久以来,甘肃在风沙线上的抗争就没有停止过,但始终难以摆脱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困境。
荒漠一步步在向人类逼近。水尽沙进,沙进人退,荒漠肆意蔓延,很多地方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特别是河西走廊。
石羊河告急!民勤告急!甘肃告急!失水的土地,犹如巨大的伤口,露出狰狞的面目。
然而,面对这穷凶极恶的沙漠,两弹元勋钱学森却有另一种读法。他认为,沙漠是一个充满神奇和机遇的宝藏。
上世纪60年代,钱学森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和鼎新导弹试验基地工作时发现,沙漠戈壁有很多其它地区没有的动植物。1984年5月,他第一次明确提出沙产业设想,指出沙产业就是以太阳为直接能源,靠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进行产品生产的体系。
这个现代农业理论,构建起一个全新的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为一体的荒漠开发战略构想。“多采光、少用水、高技术、高效益”,“绿化——转化——产业化”。核心是利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以及一切可以利用的知识,来留住阳光、最大限度地转化阳光,变生物链为生态链,变产业链为价值链。因此,沙产业也是阳光农业、知识经济和绿色产业。
这个梦想,对夹缝中的甘肃,是一线曙光。沙漠不再是百害无一利的“暴君”,人和沙漠之间不再只有对抗。也就是从那时起,甘肃开始了一次和沙漠的对话。
梦开始的地方
“靠什么和沙漠对话?靠科学!”大漠紫光全球黑色营养与生命科学专家柴在军的话掷地有声。
来到柴在军的沙漠农场,看到的是一片壮观的风景。3万多亩绿洲,镶嵌在巴丹吉林沙漠中,犹如璀璨的明珠。而这片绿洲,就是在柴在军手里一棵树一棵树长起来的。到现在他还记得打下第一个防风桩、栽下第一棵树时的情形。
那是一次梦想的实践。20年前,在回乡途中偶遇沙尘暴后,柴在军发誓要扼住沙魔,毅然倾其所有进军沙漠。无数次失败,无数次从头再来。整整8年,折腾进去3000多万元。最艰难的时候,他甚至卖掉了房子和车。
最终柴在军挺过来了,他的林场慢慢长成了。通过国际技术合作,柴在军成功培育出了黑番茄,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三个拥有黑番茄种质源及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国家。黑番茄是低耗水作物,大田种植比小麦、玉米的耗水量低30%左右,设施温室种植则是大田种植的30%左右。此外,黑番茄的经济收益也远远超过了普通番茄。大田种植每亩收入在3000元左右,大棚温室种植每亩收入在1万元以上。
接下来,黑加仑、黑桑葚、黑枸杞、红提葡萄等沙漠农产品相继种植成功。经过20多年的创业,柴在军终于在河西走廊巴丹吉林沙漠里开辟出了一片生态绿洲。
在河西,还有一批像柴在军这样在沙漠中播绿的人。如今,金昌市清河现代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园、永昌县林业科技试验示范生态园、张掖有年集团、临泽县红桥荒漠区设施葡萄标准园……一批知识密集型的高科技高效农业基地正在沙漠中长成。
“增绿”+“增收”,生态建设产业化
“治沙不治穷、到头一场空。”荒漠化危害大,但贫困也是老百姓眼跟前儿绕不过去的难。只有“增绿”和“增收”两手抓,走产业化的道路才是正道儿。
走进玉门市清泉乡大漠戈壁上的千亩人参果基地,300座大棚首尾相连,一排排秧苗郁郁葱葱,一个个人参果饱满诱人……由于沙漠光照强、污染小、昼夜温差大,“祁连清泉”人参果获得了国家级有机农产品认证,跻身于国家A级绿色果品行列。目前,一个大棚的收入已经超过3万元。
靠着沙产业的魔力,玉门市清泉乡还将“祁连清泉”打造成了大名鼎鼎的“羊”品牌。他们在戈壁沙漠里建起了兴耀种羊标准化养殖场,建立了“养殖小区+村+农户”的养殖模式,加上如今“投母还羔”的好政策,沙漠上的设施养殖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又一大亮点。
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效益,在临泽县平川镇黄家堡林场得到了充分体现。平川镇副镇长田治国说这片林场过去全靠当地政府养护,投入十分有限。曾经一度风沙阻断了水路和道路,呈无水、无电、无路、无房的“四无”状态,加之长期缺乏应有的水肥管理,树林严重老化,林场濒临灭绝。自从集体林权改革,引进了甘肃中沙葱蓉集团公司后,这个林场才有了生机。
产业化来了,林场发展有了长期规划。甘肃中沙葱蓉集团公司分批投入1200万元,完善了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滴灌和节水设备,栽植了防风林带1.58万亩,梭梭林1.2万亩。
如今,梭梭嫁接的肉苁蓉已经长了3年,在沙漠中绿浪滚滚。一度濒临死亡的老林场,又焕发了生机。
从绿色走向“绿色”
张掖有年集团的宋有年,一开始是想在沙漠中播绿,但没承想摸索出了“荒滩上的循环经济模式”的绿色发展模式。
用酒精生产排出的酒糟加工优质颗粒饲料。这样,每吨废料、废水可提取150至200公斤精淀粉,生产50公斤酒精、150至200公斤饲料,按年生产全粉1万吨计算,变废为宝的产值每年达450万元。生产加工酒精和饲料的废水经过污水处理后排入池塘养鱼,年生产成品鱼25万公斤,获利300万元;养鱼排出的废水有很多微生物,可用于浇灌耕地和果园,实现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既解决了生产废水废渣导致的污染问题,又实现了废水、废渣的综合利用,每年可节约供水资金160万元。
公司利用牲畜的粪便和生产酒精排出的废水生产沼气,沼气用于烧锅炉和发电,成为马铃薯加工的动力;沼气渣、沼气液是农业、林果业的上等肥料。形成资源-生产-产品-消费-废弃物再资源化更高层次的清洁闭环流动模式,实现自然资源的全部循环利用,生态效益良好。
“这一循环模式,每年可节约燃煤2万多吨,节约用水50多万立方米,每年为公司节约资金1000多万元。”宋有年自豪地说。
从绿色走向“绿色”,从“对抗”走向“对话”,茫茫沙海中诞生了无限的希望。
新闻推荐
金昌市委组织部为双联村镇办实事金昌市委组织部为双联村镇办实事本报金昌讯(记者刘兴元)金昌市委组织部坚持“输血”解困与“造血”强基相结合,大力实施富民工程,积极为双联村镇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双...
永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