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版资料图片均由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提供建设银行也会

兰州晨报 2013-05-15 14:25 大字

本版资料图片均由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提供

建设银行也会进村入户办贷款?这在甘肃广大农村已成为现实。2010年以来,建设银行甘肃省分行突破传统的业务界限,“反弹琵琶”进军农村市场,在广袤的黄土地上精耕细作。如今,建行的涉农贷款已如春风般滋润着陇原大地,而在建行的扶持下,从发展最快的农业现代化村镇,到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深山村落合作社,建行“农耕文明”涉农贷款已结出累累硕果。中国建设银行,这家资产规模位居全球银行前列的大型商业银行,如今又一次成为了服务民生、服务实体经济的金融生力军。5月6日,本报记者一路西行,亲眼见证了建行在创新涉农个贷、服务陇原“三农”方面做出的努力。

引导资源 优先投放现代农业

“没有建行,就不可能有我今天的成绩,更不会有今天的前进村。”看着已颇具规模的奶牛养殖基地,前进村村党总支书马志祥露出了感激的微笑。作为此行的第一站,记者率先在张掖市甘州区看到了建行人的身影。

从2003年开始,前进村村委会就开始实行土地流转成立专业合作社,走特色农业和现代化养殖之路。经过十年的发展,2012年全村总资产超过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万元,被誉为金张掖的“华西村”。而就是这个享誉省内外的重点农业示范村,在发展初期也遇到过资金困境。

2011年,在前进奶牛专业合作社成立之初,因为没有抵押物,让马志祥倾其所有创造的“支部+专业+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深陷泥沼。“最困难的时候,甚至动过借高利贷的念头。乡亲们把钱都给了我,等于是把良心都给我了,我不能让他们的钱血本无归啊。”

而就在企业最困难的时候,建行通过“农耕文明”向其提供了3000万元流动资金贷款。“我从来没想到我能从银行贷到款,更没想到才十天我就能拿到放款。建行的专业,真的很让我们佩服。”谈话中,马志祥不由向建行竖起了大拇指。

据了解,目前,建行已累计向前进村合作社发放贷款11990万元,通过建行的资金支持和循环使用,前进村的规模化养殖如虎添翼,先后建起现代化养殖基地,发展养殖奶牛8000多头,成为伊利等奶业巨头的定点基地。

而前进村的不断发展,也让建行人在张掖甘州区,探索到了一条“合作社+农户”的合作经营模式,在有效降低了农户贷款门槛的同时,也增加了涉农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提高信贷资金使用效益。

“如今的金融市场,农业就占了大半边天,所以得农业者得天下,这话一点都不假。”建行张掖分行副行长马爱民表示,作为农业大市,张掖分行已将涉农业务作为全行战略转型的重点全力加以推进。“这绝不是喊口号作秀,而是从银行自身需要出发的重大抉择。”

创新模式 把温暖送到田间地头

同是在张掖,今年42岁的王建文在提起建行时,激动地告诉记者:“建行能给我贷款,我真的是做梦都没有想到。在我的意识里,像建行这样的大银行,根本不可能借钱给我们这样的小农户。”

王建文是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沿河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家里4口人,去年从建行贷款10万元,建起了蔬菜大棚,一年下来,收入将近20万元,家里不仅盖了小楼,自己还买了一辆小轿车,生活过得有滋有味。

而像王建文这样的农户,在张掖市甘州区明永乡沿河村还有470多户,这几年,在张掖市建涵农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带领下,四百多户村民不仅实现了脱贫,而且正一步步向小康迈进。

除了农户,在建行的扶持下,张掖的农产品合作社也同样发展得如火如荼。张掖市建涵农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0年,成立之初,就得到中国建设银行张掖分行的大力支持,一次性贷款360万元,再加上合作社自筹的800多万元,王建学、许娟夫妇俩在张掖市西南角建起了占地500亩的蔬菜大棚,种植娃娃菜、青笋、花椰菜十多个品种的蔬菜,销往广州、汕头等地。

“当时我们去建行营业厅咨询有关贷款事宜,正好赶上建行开发的‘农耕文明\’涉农个人贷款项目,之前我们也去别的银行咨询过,都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没能借到款,建行的这种模式很适合我们,而且建行的贷款不需要担保,利息率低,并且很快就能到位,当时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办下来了。”说起从建行办理贷款,许娟的脸上总是显露着感激之情。

2012年,为了扩大种植规模,建行张掖分行又向张掖市建涵农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1500万元,用于春播之时的前期投入。

“涉农企业真的太小了,很多人都认为涉农企业不确定因素多,抗风险能力差,贷款更是难上加难,所以我们从来没想过像建行这样的大银行,能与我们农户合作。”时至今日,回想起合作社成立之初的艰辛,依旧能从许娟脸上找到些许担忧。

然而就是这样的“不可能”,却是张掖市每天都在上演的事情。三年来,从种植到收购,建行始终为建涵农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保驾护航。而有了建行的扶持,建涵农产品保鲜农民专业合作社也带动周边农户以“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积极为菜农提供了产前产中产后的一条龙服务,组织菜农开展订单生产,促进增加收入。而建行开创的“合作社+农户+基地”贷款模式,也由此成为了当地农户贷款的首选。

多措并举 服务小微农企

如果说在前进奶牛合作社和建涵农产品合作社,建行让农户们看到了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优势,那么在永昌新城子镇西湾村,建行的资金扶持则让这里的村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位于祁连山脚下的永昌县新城子镇西湾村,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多年来,一直没能摆脱“贫困村”的命运。而就在去年,建行“农耕文明”涉农贷款将这里作为重点扶持对象,以“合作社+农户”的形式,分批次向这里的16户农户累计发放贷款400多万元用来发展畜牧养殖业。如今,通过建行的扶持,该村村民在专业合作社的带领下,不仅逐步实现了脱贫,还成为了当地主要的多胞小尾寒羊养殖基地。

“现在,有了建行的帮助,我们不但为农户把养殖场建了起来,羊买来了,以前的土地还可以用来种饲料,节省了很多资源。”新城子镇西湾村村委书记赵继军告诉记者,现在的西湾村,一家两口就可以照顾将近100多只羊,收入也比以前翻了一倍。

作为雪花、黄河、青岛等重点啤酒企业的麦芽供应商,永昌县清河麦芽有限责任公司则在建行的帮助下,实现了资产规模的扩大。谈到与建行的合作,董事长赵山林动情地说:“与建行合作了十几年,现在只要遇到资金问题,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建行。”

据了解,永昌县清河乡由于昼夜温差大、地下水源丰富等自然条件优势,成为了优良的大麦种植产区,仅在永昌县清河乡,就有麦芽生产厂三四家。2001年,创业之初的赵山林遇到了资金问题,但由于重复建设,很多银行都回绝了赵山林的贷款申请。就在赵山林告贷无门之时,建行向其发放了100万企业流动贷款用于扩大生产,解决了企业发展的瓶颈。

如今,从最初的企业流动贷到现在的“农耕文明”涉农贷款,清河麦芽厂已向建行累计贷款近千万。当清河乡其余几家麦芽厂都因盲目扩张而被市场淘汰,清河麦芽有限公司仍旧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用赵山林的话说,“没有建行的扶持,我们做不到。”

革命圣地 盛开农业之花

相比起张掖和金昌,会宁这个拥有55.8万农业人口(总人口58万)的农业大县,则因着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以及干旱少雨的气候条件而发展缓慢。然而,随着建行“农耕文明”贷款计划的深入,也让会宁的农民看到了致富的希望。

在会宁县大沟乡新坪村20号,52岁的农民杨发强正在为家里的牧羊喂食,说起自家小院里喂养的这30只基础牧羊,杨发强喜上眉梢,“这可是我们家的金疙瘩,去年就给我带了1万元的收入。”尝到养羊甜头的杨发强开始从村里其他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全部用以种植“全模玉米”解决牧羊饲料问题,如今的杨发强除了拥有30只基础牧羊外还有70亩地的“全模玉米”。家中的生活更是翻天覆地,种地用上了小农机,新鲜果蔬更是成为了餐桌上的常客。

“能有今天的生活,全靠建行的农耕文明贷款。”杨发强说。

据该乡党委书记张克祥介绍,全村目前共有3个基础牧羊合作社,基础牧羊1653只,去年靠卖羊收入96万,农民产生的经济效益较原来增加了近50%。“如果没有建行的220万贷款,眼前的这一切根本无法实现。”张克祥说。

大沟乡新坪村农民依靠建行农耕文明贷款致富奔小康的道路仅仅是建行农耕文明贷款计划在会宁县的一个缩影。据会宁县政府介绍,截至2012年底,会宁县建设银行共投放农耕文明贷款15162万元,主要用于支持全县草畜产业发展,共支持了七家养殖企业和合作社,进一步改善了标准化养殖条件,增加了饲养量,促进了全县草畜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就在记者们亲眼见证了大沟村翻天覆地的变化后,来自会宁县的10家涉农企业的负责人又在会宁县农牧局,与记者一起分享了自己与建行共同成长的故事。

“曾经为了贷款,我整整跑了两年都没贷上一分钱,去年建行把750万的贷款给我的时候,我就跟做梦一样。”说话的是在会宁一家小有名气的乳品厂的负责人,就是通过这750万元的贷款,千盛乳业也逐渐从一个小型的养殖场,发展成了现今初具规模的养殖基地。

与千盛乳业一样,创佳粮油、精王淀粉、六合薯业、长征药业……一个个曾经举步维艰的涉农企业在建行的扶持下,逐渐成长成为当地响当当的民营企业,这其中,包含了建行人太多的心血。也正是在建行的努力下,我们看到,属于农企的春天也正在一步步向我们靠近。

本报记者 刘琼

新闻推荐

本报永昌讯记者张永生路边玩耍的小朋友被同学突然拔出

本报永昌讯(记者张永生)路边玩耍的小朋友,被同学突然拔出的玩具手枪射中而打断一颗门牙。在监护人不予履行调解协议的情况下,受害人将其告上法庭。11月7日,记者从金昌市法院获悉,永昌县法...

永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昌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