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节水:甘肃农业发展的必然抉择
麦积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本报通讯员 崔增团
本报记者 王朝霞
秋日的河西走廊及沿黄灌区,棉花、蔬菜、番茄、制种玉米等高效节水作物枝青叶茂,新型农业节水新模式在田间地头蓬勃兴起。中东部梯田坡洼,采用全膜双垄沟播节水技术的玉米、马铃薯等作物生机盎然,丰收在望。
“十年九旱”的甘肃,在不同类型区域竭力突破“干旱”瓶颈。探索创新旱作农业技术,挖掘节水抗旱潜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实施农田节水工程。全省灌区3年累计推广1000多万亩高效农田节水技术,努力使河西走廊实现可持续发展,让它永远成为陇上一颗璀璨的明珠;中东部旱作区每年推广1000万亩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跨越。
探索节水农业的实践历程
甘肃干旱少雨,水资源短缺,素有“十年九旱甚至十旱,三年一大旱,年年有旱灾”之称,水资源短缺是甘肃省发展农业的最大障碍。为了提高有限水资源的利用率,2003年甘肃省在旱作区创新试验了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在玉米、马铃薯等作物上取得显著抗旱增产效果,并获得甘肃科技进步三等奖;如今在全省每年推广1000万亩,在中国北方旱作区遍地开花。2004年在农业部支持下,在灌溉区试验示范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首先在敦煌市、金塔县、民勤县的棉花、加工型番茄、籽瓜、枸杞等作物上得到推广应用。
由于膜下滴灌一次性投资大,对水质要求高,尤其是“包产到户”模式,把大田无形中分隔为小块田,农户分散经营,难以大面积推广。2006年,在总结农民经验的基础上,甘肃省创新提出了保墒、节水、投资少的垄膜沟灌技术,该技术分为全膜沟播沟灌、半膜垄作沟灌等技术模式。全膜沟播沟灌技术在甘肃省临泽、甘州、玉门、凉州的玉米上应用,半膜垄作沟灌技术在玉门、永昌、景泰的马铃薯上应用,取得较好的节水增产效果。同时针对小麦、大麦等密植作物种植中农民大水漫灌的习惯,在借鉴永昌县农民的麦类对坝沟种植灌水习惯的基础上,规范形成了垄作沟灌技术,并提出垄上种三行沟里种一行的种植模式,节水效果明显。
2008至2009年省农牧厅实施农田节水行动,并作为“十大推广技术”之一和为民兴办的十件实事之一。2008年,在灌区7市15个县示范推广农田节水技术69.22万亩,2009年,在河西、沿黄等灌区的9个市(州)、24个县(市、区)和辖区部分企业农场示范推广农田节水78万亩。
2010年省政府提出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甘肃省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三年规划”,提出通过3年努力,力争达到“累计示范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000万亩、节水10亿立方米、增收5亿元”的目标。为此,省委、省政府实施的“千万亩高效农田节水工程”在河西及沿黄灌区轰轰烈烈拉开序幕。
3年节水13亿立方米增效12亿元
记者在民勤县泉山5万亩棉花示范区看到,棉花整片地都覆盖着地膜,膜下铺设着排列整齐的暗管。高来旺村村民王严德说:“这膜下滴灌好呀,1亩地浇8个水,每次只需15立方米,比大田漫灌节水120立方米。春播时,不像以前漫灌泡地,采用干播湿出技术,还可节水75立方米。1亩棉花膜下滴灌仅需水320多立方米,滴灌设施同时能灌水、追肥,亩节约10公斤化肥、增产43公斤棉花。”
在凉州区丰乐镇、民勤县现代农业示范园、金川区宁远堡镇等地,将中东部全膜双垄集雨沟播技术“移植”这里,探索出垄膜沟灌技术新模式,种植的玉米棒穗饱满。凉州区丰乐镇朵浪村村民刘兴堂告诉记者:“以前平膜玉米1亩地要浇五六个水,用水500立方米,由于平膜玉米留有空播行,土地裸露,浇点水就蒸发了。现在采用全膜垄膜沟灌技术种玉米,保湿、保温、保墒,1亩地只浇三四个水,大约用水300立方米。”
在永昌县,当地农技人员探索出垄作沟灌节水新技术,研制出麦类垄作新机械,推行垄上种植3行、沟内1行的种植新模式,垄上播种、沟内浇灌,水通过沟侧渗透到作物根部,节水节肥,去年推广垄作沟灌节水技术15万亩,节水达1100万立方米。
上述见闻,都是甘肃省实施“千万亩高效农田节水工程”带来的新气象。
3年来,甘肃省累计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368.23万亩,主要推广膜下滴灌、垄膜沟灌、垄作沟灌三大技术模式。累计节水13.88亿立方米,增效12.06亿元。
甘肃省坚持把资金扶持作为重要保障,形成了各方配套的好形势。省级财政投资1.56亿元,其中2010年2080万元,2011年4242万元,2012年9270万元。整合各类项目资金3.75亿元重点投资膜下滴灌37.45万亩。以上合计5.31亿元,同时各市县也积极配套资金,支持农田节水技术推广。
值得一提的是,在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过程中,省农业节水与土壤肥料管理总站及各级土肥技术推广部门多措并举,狠抓农田节水技术的宣传普及,举办技术培训班6449期,培训技术骨干1.38万人次,培训农民145.59万人次;召开现场会1833场,广播电视讲座817次,印发技术明白纸和技术手册分别达221.18万份和88.5万册,为项目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
发展节水农业任重道远
尽管甘肃省通过发展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目前农业仍然是用水大户,灌溉用水量大,农业用水比重处于80%左右,现状用水结构与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灌区的传统灌溉习惯是“有水就浇、大水漫灌”,全省灌溉水利用率平均为50%,低于发达国家灌溉水利用率70%至80%的水平。由于农田灌溉用水需求过于集中,农民节水意识不强等原因,目前单方水粮食生产率约为1.1公斤,低于发达国家单方水粮食生产率2公斤以上的水平。在地表水资源缺乏的情况下,地下水的无序开采和超采,致使地下水资源严重不足,还造成了土壤次生盐渍化。同时,水资源使用管理有待加强,高效农田节水技术还需完善,高效农田节水投入少,农民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推广新的高效农田节水技术任务艰巨。
为有效加快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步伐,切实让农田节水技术造福于广大农民,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省政府最近印发的《关于加快高效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甘政办发[2012]06号),提出从2012年开始利用3年时间,将高效农田节水技术推广面积由目前河西及沿黄主要灌区的20个县和省农垦公司农场,扩大到河西、沿(引)黄及东部3个区域的13市(州)有效灌溉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42个县(区)、兰州5区、省农垦公司农场及有关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到2014年每年推广高效农田节水技术1000万亩的目标,促进甘肃省农业持续发展,并将节约下的水用于工业用水和生态用水,形成各行业协调、稳健、可持续发展的局面,将甘肃省变为绿色农产品的长廊,现代工业的长廊。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刘兴元在永昌县河西堡镇北部的东大山下,过去是一片空旷沉寂的戈壁荒漠。如今,大开发的热浪在这里涌动,一座现代化的工业园区——河...
永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永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