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黄庄村名来历
○景锡银
蒲黄庄原名捕蝗庄,是垛庄镇建村年代久远的一个古村落,坐落在齐长城之北,锦屏山之南,大寨村以西,南明村以东的深山沟,有捕蝗人捕杀蚂蚱有功的传说故事。
传说,明朝永乐年间,蒲黄村人捕蝗虫有功受到奖赏,而将庄名改为“捕蝗庄”。另据清乾隆二年(1737)重修朝阳洞老君堂碑记,功德碑上有“捕蝗庄”捐款的记载。南明村在清朝咸丰五年(1855)十月初五立义集碑文记载,称为“捕蝗庄”。乾隆三十二年(1767)大寨村重修长泰桥施财善人碑记载有捕蝗庄多人捐款。可见清朝一直沿用捕蝗庄名。相传明清两代时有蝗灾肆虐,蝗虫所到之处,遮天蔽日,有诗云:“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蝗灾导致庄稼颗粒无收,民不聊生。因此,章丘县官府认识到蝗灾给国计民生带来的巨大危害,发布捕蝗的命令,并制定奖励措施:得子蝗五升或蝗虫一斗给细色谷(小米)一斗,蝗籽一斗给粗色谷(谷子)二升。据《章丘县志》明嘉靖卷记载:在县城玗头西仓巷常平仓内有知县祝文冕建造的捕蝗仓六楹,一楹即为一间,也就是六间粮仓专为奖励在捕蝗中做出巨大贡献的灾民专用。王从龙著《政要录》有此记载。
嘉靖时期的祝文冕是亲民爱民万民拥戴的知县,在常平仓建捕蝗仓六楹,积谷若干,居安思危,仓庾富储,以赈蝗灾之用。蝗蝻肆灾,远近至者按捕蝗多少数量赏给谷米,极大地调动了人们捕蝗的积极性,故民得食而蝗无孓遗矣。使之章丘政通人和,社会安宁。这一善举得到了章丘人民的拥护。祝文冕知县可谓有大功于世。
聪明智慧的蒲黄人通过细致观察,了解蝗虫生长周期、生活习性,采取火烧、捕打、改变植物种类,改种麻、大豆等办法,开展捕蝗救灾,全村老幼上阵捕蝗灭蝗,并取得显著成绩,庄名改名“捕蝗庄”,以昭示后人铭记捕蝗人与自然灾害作斗争的辉煌历史。
后来因捕蝗村河道沼泽地长满了蒲黄草,改名为蒲黄村。村名一直沿用至现在。
新闻推荐
山东糖酒会首日即迎盛况 去年卖断货的产品今年“返场”不光踊跃试吃,还现场“光盘”了
从2006年至今,每年一场的山东糖酒会如约而至。11月27日,以“促进国内消费、拉动国内经济、占领国内市场”为主题的...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