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大众日报 2020-09-26 09:48 大字

黑陶双耳杯□ 本报记者 张依盟

本报通讯员 杨璇

黄河一直都被奉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距今四千多年前,黄河中下游龙山文化时期,最质朴的材质邂逅了最巅峰的工艺,出土量极少的薄壁黑色陶杯留下了那个时代的千古绝唱。

龙山文化因1928年首次发现于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4600年—4000年左右,考古学上一般把山东地区的龙山文化称为“典型龙山文化”或“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文化的发现与确立揭开了山东古代历史的新篇章。

龙山文化最典型的器物便是黑陶,以城子崖遗址为代表的龙山文化遗存,在被发现之初,还曾以“黑陶文化”来命名。

著名考古学家梁思永这样评价龙山文化的黑陶:“这个文化最显著的器物是陶器,拥有这个文化的人民是极精巧的陶工。他们所制的陶器可与中国制陶技术最好的产品相抗衡,而形式的轻巧、精雅、清纯之处,也只有宋代最优良的瓷器可以与它媲美。”

龙山黑陶以黑、亮、薄著称,器型器类也复杂多变,尤以“蛋壳陶”最为珍贵。“蛋壳陶”通常是指一种陶胎极薄的特制黑陶高柄杯,这是仅见于山东龙山文化的一种薄胎陶器精品。

蛋壳陶因其陶胎薄如蛋壳而得名,陶胎之薄,无与伦比,最薄部位多在盘口部位,一般厚度在0.2毫米—0.3毫米,其余最厚的地方也不足0.5毫米,重则不超过70克。陶质极纯,皆为精加淘洗的细泥质黑陶,不含任何杂质,也没有任何掺料。

龙山文化发现的蛋壳黑陶杯以“黑如漆,亮如镜,薄如纸,硬如瓷,掂之飘忽若无,敲击铮铮有声”而闻名于世,世界考古学界称其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

山东博物馆所藏的蛋壳黑陶杯,是龙山文化蛋壳黑陶器的典型代表,代表了当时制陶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世界范围内也是绝无仅有的。1960年出土于潍坊姚官庄遗址,现在是山东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其薄如蛋壳,表面乌黑光亮,由两部分套合而成,拿在手上根本感觉不到重量。口径12厘米,内径4.9厘米,通高16.9厘米,柄高13.2厘米。杯如草帽,宽沿、深腹,下部为圆筒状且上下两端外侈的杯柄,杯套入柄内。采用快轮制作,器形更加规整和匀称,制作难度极高,如此轻薄,能够完整保存下来更是不易。

蛋壳陶的制作工艺极为讲究,盘口、杯部及底座部分都有细密的同心圆轮纹,极致的工艺使黑陶杯独步天下。

制作蛋壳陶的陶土非常细密,必须把要采用的陶土放在水中反复淘洗,去掉杂质,去粗取精,然后用快轮拉坯成型,再放入高温陶窑中烧制。

蛋壳陶通体漆黑油亮,光可鉴人,且表里一致,几乎没有渗水性,足见当时烧窑的渗碳技术已掌握得十分纯熟,对火候的控制技术出神入化。在烧制的过程中,要不断地向窑内注水,产生大量的浓烟,烟中的碳粒附着在陶器表面,渗透到胚体的空隙中,从而形成内外漆黑的黑陶。这点连后世陶器生产也很难做到。目前发现的蛋壳黑陶杯均出自龙山文化时期的大、中型墓葬中,往往被身份高贵或富有者所占有,单独摆放在墓中显要的位置,不与其他随葬品混在一起,应是供社会上层专用的一种礼器。

据研究,在龙山文化的大型墓葬当中存在一套相对固定的礼器组合,它们以蛋壳黑陶杯为中心和主要代表,另外还有鼎、鬶、罐、盆、甗等,而且这些陶器大多数以单数的形式有序摆放在墓葬中,已经具有了商周时期用不同数量的青铜鼎和青铜簋来随葬以显示其身份和地位的礼仪制度的雏形。

新闻推荐

身患癌症十余年 坚守讲台育桃李 章丘区实验小学王承梅用坚强与坚守,引导孩子们学知识,学做人

正在湖南支教的王承梅“执教三十年”、“浸润性导管癌”、坚持“三个一”原则、语文学科教学能手、奔赴湖南支教...

章丘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章丘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