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葱仙女》
○于夫
人的心田,就像一湖清水,受到震动,就会激起涟漪。那次,我应邀参加首届绣惠章丘大葱文化旅游节,望着女郎山下郁郁葱葱的大葱种植基地,心田中的潮水也时起时伏,泛起浪花。那浪花是绿色的,是关于学生时代的女郎山和女郎山下那片片大葱的记忆。
我是1965年秋考入章丘一中高中班读书的。章丘一中设立在古老的章丘城。城东是绣江,城北是女郎山。在课外活动时间,我和同学们经常去登女郎山。女郎山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其南是逶迤连绵的泰沂大山,其北是广袤无垠的华北平原。大山的雄壮,平原的辽阔,站立在这个平原与山岳的交接点上,经常使我们发出诗一般的感慨:“大山在这儿结束,平原从这儿开始。”“女郎山是平原的终结线,也是大山的隆起点。”尤其是山腰下那郁郁葱田,像是女郎山飘动的绿色裙摆,经常赋予我们天真丰富的想象与灵感。登山的时候,我们也经常从山下的葱田边穿过,观看社员们用小木杈插秧、用长条镢刨葱、在砖框中捆葱。圆尖挺拔青翠欲滴的葱叶,大葱“一清二白”浓郁鲜明的色彩,都深深地感染着我,使我与大葱结下了情有独钟的缘分。直至毕业后走上社会,爱上了文学创作,大葱的美姿靓影时时还在脑海中浮现,时时给我一些创作的冲动。
由于对大葱的这种“不了情”,我写了一篇名为《白玉》的散文,在1979年10月11日的《济南日报》发表,一个月后,散文又以《玉女又回女郎山》为题,在1979年11月18日的《大众日报》发表。在两篇散文中,我初步塑造了一个牺牲自己向人类赐福的葱仙女的形象,在葱乡产生了一定的影响。1985年,我又进一步完善了葱仙女的形象,以《章丘大葱的传说》为题,在当年的5月12日《济南日报》发表,基本完成了对葱仙女的神话塑造。同年,正式定名为《葱仙女》,发表在1985年第11期《民间文学》上,葱仙女的形象得到更加完美的升华。不久,我又将《葱仙女》改写为电视剧,在《百脉文学》连载。之后,在章丘市文化局、文化馆的支持下,与山东电视台联系,欲搬上银幕,但由于资金问题,未能成拍。以后的岁月,《葱仙女》多次被报纸书刊转载刊登,得到更广泛的宣传。特别是绣惠镇政府还将葱仙女的形象塑造在了女郎山巅峰,成为了葱农们膜拜的偶像,旅游观光的人文景点,使葱仙女的英烈形象更加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文化,被葱农认可,被百姓认可,被社会认可。这使我非常激动,也非常自豪,庆幸自己此生与《葱仙女》的相遇。
长久以来,章丘大葱以“高、白、脆、甜”著称于世,是葱中之王,也是世界之冠。章丘大葱已经成为山东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山东人家乡的味道。所以,山东人的“煎饼卷大葱”才成为了全国的一句流行语。并且,随着历史与时间的推移,“大葱文化”也正在向中国各省渗透。
新闻推荐
抢 抓 机 遇 精 准 发 力跑出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 专访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史同伟
济南产业发展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史同伟(中)调研投资项目情况。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体会议对践行黄河流域生态...
章丘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章丘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