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访范公洞
○王绍忠
章丘东北部的长白山,是一条绵延起伏,长达15公里的山脉。在它的中麓,山阳绿树参差、柳烟溪桥,似一轴水墨丹青;山阴遍布名刹古寺、松柏蓊郁,好一方盛景福地。山南建筑群中的醴泉寺古朴庄重,因一代名相范仲淹少时在此借居、自学苦读十余载而名扬四方,范公祠更是声名远播。
2017年清明节过后,一个日丽风清的日子,我和几位乡友结伴初登长白山。攀至山顶纵目远眺,游霞亮翅、山溪撒欢,天然野趣尽收眼底。顿感襟怀宽阔,爱国恋乡、孝亲敬贤之情油然而生。当时,章丘、邹平、淄川等地的客宾慕名而来,蜿蜒的山岭间游客络绎不绝,皆分流于醴泉寺和范公祠院内。范公祠正厅典雅肃穆,迎门正中的彩塑端庄典雅、气势非凡。我们三人迈进大厅,肃立躬背垂首,恭敬地向明相范公施以三鞠躬。
转身出祠,只见人流沿弯曲似绳的山径,向东南方向的山脊流去。听当地踏青观光的学子讲,这些游众是要到“范公洞”祭拜,我们便情不由已地加入行列之中。队伍缓慢行进,足有半个钟头,才“挨号”临近洞口。但那天实在是人满为患,洞穴太小,挤不进去。我们只好把住洞岩,踮起脚跟向洞底张望。不知是哪位行善的好事者,在洞壁挂起范公的一幅黑白画相,摆放了一张供桌。除此以外,什么也没瞅到。面前人墙,身后人流,无奈只好遗憾地怏怏离去。
一年后的2018年中秋节期间,我携同全家人共登北山,打谱零距离再访范公洞。侄儿率先到达顶峰,坐在古槐下石板上便啃起了月饼,我们野炊午饭也随同在山巅“起伙”。水足饭饱之后,全家便在山腰展开对范公洞地毯式的寻觅。没有找到,全家人懒懒地走下山来。攀岭访洞的瘾头儿还未能打消,崇尚范公的情愫又重重地压上了心头。
由于忙于繁琐的事物家务,直到2020年谷雨之前,疫情减弱渐退,才圆我了那久违的“访洞梦”。借春游之际我邀约乡友老韩,再次造访范公洞。为了觅洞顺畅快捷,老韩又请上当地熟识山上地理位置的果农董大伯。我们依旧从阳坡登顶,在阴坡距离山巅约200米的一方山凹里,引路的董大伯如发现新大陆一样,惊喜地亮开粗喉咙大嗓吆喝道:“在我这里,快来看吧!”我一听此言,疲惫顿时被抛到九霄云外,浑身上下感觉轻松了许多,欣喜地匆忙跑了过去。
俺仨凑近洞口,仰面凝目赡望。只见石洞门座北朝南,洞穴前上方的岩壁上,雕刻着一尺见方的石匾,上面用楷书书写“范仲淹读书洞”。洞外有两块石头脱落,它是浑然天成还是人工雕凿己无从考查。走进石洞四处打量,它深约3米左右,宽约两米有余,顶高约1.8米。洞底有石凿的烛台,迎洞门横摆二尺长的香案,供游宾祭祀跪拜。洞门右侧石壁有烟熏火燎,黑里泛黄的痕迹。未等我开口询问,董大伯便解释说:“前些年,来参观的考古人员说,这是当年范仲淹在此读书时,生火烧水熬粥留下的印记。原先下方有一个石砌的柴灶,后被人折除了。”洞壁左边顺放着长形石条,看样子是为观赏客人准备歇息的石凳。因洞浅,洞内透光亮堂、通风凉爽,盛暑伏季最适合在此读书习帖。洞前30米开外,有一道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延伸的峪沟。常年泉溪湛清透亮、不溢不枯,供游人饮水、洗涮提供便利。
或许有人以为,当年范公读书真会找寻地方。我却认为他在冬春两季寄居于寺庙后院偏房是为御寒防冻,夏秋时节则移居山野洞穴,是为了勉遭酷暑燥热,好借此静心安神读书。并非他头脑睿智、聪颖过人,一味追求安乐。正是诠释他当年遭贫寒所逼、被穷苦所迫,激励他萌生出借居移地来此处苦读自学、求知解惑的毅力和恒心,这才有了“划粥断齑”、“窖金苦读”的典故。他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他素生安贫乐道、勤苦自砺的风范和信念正源于此,他的崇高人格和廉洁仕风也源于此。长北山醴泉寺和范公洞培育、造就了一代明相范仲淹,这是章丘的幸运和荣耀,他堪称历代圣贤先忧后乐、为世操劳,执政于民、谋福一方者的楷模。
新闻推荐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进入4月中旬,章丘中部明水城区周边的梨花逐渐开败了、凋谢了,很多都长出了萌萌的...
章丘新闻,故乡情,家乡事!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章丘,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